作者简介——————————————————————————————————————
[ 美 ] 迈克尔·A. 西兹(Michael A. Seeds)
美国宾州富兰克林和马歇尔学院(F&M)的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1989年获杰出教学奖。出于对天文学史的热爱,他创立了关于古天文学和哥白尼革命(改变宇宙概念)的高级课程。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变星和天文望远镜的自动化上。
[ 美 ] 达纳·E. 巴克曼(Dana E. Backman)
曾在宾州富兰克林和马歇尔学院的物理和天文学系任教,发明并教授“宇宙中的生命”的课程。如今他在圣克拉拉大学教授太阳系天文学入门课程,在斯坦福大学教授天文学、天体生物学和宇宙学入门课程。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行星形成的红外观测、附近恒星周围碎片盘的模型以及太阳系柯伊伯带的演化。达纳受雇于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的SETI研究所,担任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索非亚(红外天文学平流层天文台)的教育和公众外展主任。合著有《恒星与星系》(第10版,2019);《太阳系》(第10版,2019),均由圣智出版。
译者简介——————————————————
王钰溪
202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博士。现为齐鲁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
任逸
理学博士,202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现为齐鲁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讲天文专业《天文学导论》《天文数据处理方法等》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演化晚期恒星的对流及脉动性质、星系的恒星形成历史等。
高子豪
法学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现为多家智库机构政策顾问。长期关注天文学的普及工作,多次参与天文教材和科普书籍的翻译和引进工作。曾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天文教育综合实验室的“虚拟现实(VR)天象厅”开发工作,并发表有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