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作何以诞生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1763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5-05-01 04:10:04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孙琳琳
  • ISBN:9787559876270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醉心于发明创造的达·芬奇、天才学生拉斐尔、外交大师鲁本斯、市井狂徒卡拉瓦乔、用画笔复仇的女画家真蒂莱斯基、离世2个世纪后才被读懂的维米尔……

为什么是他们留名于艺术史?怎样的时代造就了艺术家及其杰作?名作中的构图、光影与色彩,又披露了执笔人怎样的命运?

本书是一部艺术小史,从文艺复兴的黎明开始,书写13—17世纪欧洲18位卓越艺术家的故事,对250余件艺术史经典作品进行细读。作者结合史料,将艺术家的人生际遇与作品分析融通,以独有的方式重新审视既熟悉又陌生的杰作。

看画,可以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思维过程,唯一的门槛就是睁开眼睛。


作者简介

孙琳琳,艺术史写作者,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候选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硕士、历史学系学士。曾任《新周刊》主笔、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新媒体总监。著有《艺术永不眠——中国当代艺术的24小时》。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n 聚焦18位西方艺术史关键人物:细致讲解乔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伦勃朗等艺术大师的生平和代表作品,串联13—17世纪欧洲艺术发展脉络。

n 以通俗讲述呈现专业视角:用流畅易读的语言,结合对构图、光影、色彩、视点轨迹等创作技法的分析,为艺术爱好者提供“名画解码本”。

n 逸闻趣事与艺术鉴赏互为注脚:兼具人物传记的故事性与作品赏析的功能性,掲示艺术创作背后的时代语境和个人命运。

n 逾250幅名作插图:四色印刷,内文选用96.4克浅米色樱桃丸纸,超绝质感。

n 兼顾图书颜值与阅读舒适性:双封面裸脊锁线,可180度平摊,阅读更方便。



编辑推荐

编辑1:看完这本书,我都想去学艺术史了!

编辑2:大概是我这一年里读得最轻松的书稿。

编辑3:这些金句太喜欢了:

达·芬奇——他留下的六千多页笔记、图纸和文件,大多数用镜像文字书写,充满令人费解的符号。它们不仅没出版,也好像根本不打算让人读。

米开朗基罗——据瓦萨里讲,米开朗基罗不愿画肖像,除非要画的人是完美的。他也很少将画赠人,除非对方是他所爱的。

卡拉瓦乔——市井给了卡拉瓦乔灵感,也给了他恶习,并最终导致了他的毁誉参半。画家被判斩首,任何人都可以取下他的头颅领赏。

鲁本斯——“我怕傲慢的贵族瞧不起我,因此,我更乐意娶一位看到我拿起画笔不会脸红的妻子。”

伦勃朗——作为受难者,他接受了尸骨无存的命运。作为艺术家,他配得起名垂青史的结局。

维米尔——他画得慢,又不收徒,很少人知道他,更谈不上喜欢他。他的一些最好的画作还被画商签上了别人的名字,为了卖得贵一点。

……

权力的形态、作者的禀赋、社会共识的流变、行业的竞争、记述者的立场,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史。

但一件杰作能提供的远远超过展签的描述,前提是我们真正地观看,从宏观角度看见一个时代的格局,从微观角度看见一个人的癖好。


下载地址

序言

前 言

1885年7月,荷兰国立博物馆新馆开放,32岁的凡·高第一次看到伦勃朗的《犹太新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里,他写道:“如果我能在这幅画前坐上两个星期,哪怕只吃一块干面包皮,我也愿意付出十年生命。”

是什么令凡·高产生这样的感慨?这感慨有多少来自《犹太新娘》,又有多少来自他所知的伦勃朗的身世?我们不清楚。就像我们不清楚今天自己在想到凡·高时心灵受到的震动,有多少来自他短促绘画生涯中的两千一百多件作品,又有多少来自他滚烫的命运。

观看绘画本身可以引出接连的挑战。伦勃朗是在何种境遇下画了《犹太新娘》?达·芬奇为何时隔十二年画了两件构图相同,视觉效果却大相径庭的《岩间圣母》?乔尔乔内谜一般的《暴风雨》有何所指,又为谁而作?艺术品作为历史叙述中鲜明的物证,指向具体的人,也指向他们的命运。如贡布里希铁口直断:“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也可以说,没有艺术史这回事,只有艺术家的人生。

委拉斯开兹在25岁那年成为宫廷画家并以这个身份度过一生,他画王室成员、教皇、贵族、历史人物和弄臣。在这些有关人的省察之作中,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作者本人。这正是我们今天注视这些陈年旧像的意义,透过委拉斯开兹的眼光,揣摩他绝伦的技艺。如果运气好,某种魂魄的能量会贯穿于我们和画面之间,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艺术吧。

当今天的游客步入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仰望绘在天顶和墙壁上的巨制,会叹服于一个人所能释放的能量和驱动它必备的野心。但人们很难想到这是米开朗基罗的奉命之作,仅仅占据了雕塑家宏愿的一个角落。

活在大航海时代尾声的维米尔,在当时理性主义观念的感召下,以绘画实践了一套属于未来的看世界的方法,生前少有知音。他有限的、长期被归类于风俗画的杰作,近两个世纪后才被世人认识。

艺术家是一个晚近的概念,早先的从业者是以具体的身份出场的,他们为特定的对象服务,他们的视觉产品有具体的功用。权力的形态、作者的禀赋、社会共识的流变、行业的竞争,当然还有记述者的立场,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史:每个角色都是应然的,像接力赛场上的运动员,摆好姿态准备接棒,跑完他的征途。

但生活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附着了庞杂的算法。而理性赐予我们的最大的财富就是可以随时改主意,但这需要承担代价。

一件杰作能提供的远远超过展签的描述,前提是我们真正地观看,这样或许才有机会从宏观角度看见一个时代的格局,从微观角度看见一个人的癖好。这诱惑引着我们以艺术的名义凝视他人的命运。

本书写到的十八位艺术家,存世于1267—1675年。活在这四个世纪里的欧洲人经历过文艺复兴,并孕育了启蒙运动。这既短暂又漫长的时代是现代文明的临盆期。他们的作品可以被看作这个时代浓缩的注释,也是珍贵和恒久的遗产。

我们着迷于艺术,是因为其中蕴含的命运主题。这关乎他人,也关乎我们自身,因此它会引发我们的共情。

这本书便出自我作为观看者的共情。

这段观看旅程始于2020年4月,我查阅资料,有感而发,边看边写。没想到,这成了三年半的功课。最终成书的并不是过往文章的合集,当初的写作像一连串踏脚石,助我涉过奔流的历史之河。随着理解的深入,我重写了所有章节,将一己之见积累成这本小书。这本书也有工具书的性质,将读者的目光引向画作,同时分享作者的看法。

看画可以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思维过程,唯一的门槛就是睁开眼睛。这本书写给有兴趣和耐心的读者。

2024年5月于北京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乔托:佛罗伦萨最丑的人,画得漂亮

第二章 扬·凡·艾克:尽我所能

第三章 安托内罗:《蒙娜丽莎》之前的微笑

第四章 达·芬奇:它宁愿被猎人捕获

第五章 博斯:世界是一个干草堆

第六章 丢勒:我根据自己画了这幅画

第七章 乔尔乔内:他让维纳斯睡着了

第八章 米开朗基罗:爱并不总是残酷而致命的罪过

第九章 拉斐尔:没有哪个天才学生能像他那样

第十章 提香:谁是谁的工具,还说不好呢

第十一章 勃鲁盖尔:这就是生活

第十二章 格列柯:被留住的希腊人

第十三章 卡拉瓦乔:招惹人,观察人

第十四章 鲁本斯:外交之旅不能停

第十五章 真蒂莱斯基:用画笔复仇

第十六章 委拉斯开兹:他将绘画推到绝然的高度

第十七章 伦勃朗:人生如戏,他始终入戏

第十八章 维米尔:少有知音,少有声名

图片索引


短评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