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瓦尔特·本雅明的一
生——弗里德里希·波兹泽
斯
1892年7月15日,瓦尔特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出生于柏林马格德堡广场
(Magdeburger Platz)旁
的寓所。他的父亲艾米尔·
本雅明(Emil Benjamin,
1866—1926)起初从事银
行业,后来转而经营古董和
艺术品的买卖。瓦尔特·本
雅明的祖母布鲁内拉(Brü
nella)和19世纪德国犹太
裔诗人海涅的家族、荷兰的
范布伦家族(van Buren)
有亲属关系。18世纪荷兰海
军上将阿伦特·范布伦
(Arent van Buren, 1670—
1721)以及19世纪美国第
八任总统马丁·范布伦
(Martin van Buren, 1782
—1862)都来自范布伦家族
。瓦尔特·本雅明的母亲保
利娜(Pauline, 1869—1930
)也是犹太人,娘家的舍恩
弗利斯家族(Sch?nflie?)
出了几位著名的数学家、考
古学家和法学家,保利娜的
父亲则是经商有成的富豪巨
贾,原先住在兰茨贝格
(Landsberg an der
Warthe;二战后隶属于波
兰的领土),而后迁居柏林
。
本雅明曾在《1900年前
后的柏林童年》(Berliner
Kindheit um
Neunzehnhundert)这部短
文集里,描述自己身为一个
敏感的孩童所处的生活氛围
。本雅明排行老大,家里还
有弟弟格奥尔格(Georg)
和妹妹多拉(Dora),他
们跟本雅明一样,如今都已
不在人世。格奥尔格曾在柏
林北边的城区行医,后来死
于德国境内的纳粹集中营。
本雅明原本就读于柏林
腓特烈皇帝学校(Kaiser-
Friedrich-Schule)的文理
中学部,之后由于健康状况
不佳,为了疗养身体便转学
到图林根州豪宾达
(Haubinda)乡间的一所
寄宿学校。他在那里结识了
后来创办维克斯多夫自由学
园(Freie Schulgemeinde
Wickersdorf)的德国教育
改革家维内肯(Gustav
Wyneken, 1875—1964),
并深受其影响。两年后,当
他重返柏林腓特烈皇帝学校
就读时,便积极参与当时激
烈反对资产阶级的“青年运
动”(Jugendbewegung)
。他们这些成员会在“演讲
厅” 里聚集,而且还撰稿印
行《开始》(Der Anfang)
这份杂志。本雅明曾在这份
刊物里初试啼声,以“阿尔
多尔”(Ardor)这个笔名发
表了他个人最早的几篇文章
。1912年,他通过高中毕
业考而前往南德的弗赖堡大
学攻读哲学,但在来年夏天
,便转学回柏林洪堡大学。
就在这个时候,他那位曾在
巴黎度过青年时期的父亲便
资助他前往这座艺术之都旅
游,而这趟巴黎之旅对他的
人生来说,无异于一场永久
性与决定性的体验。文学知
识渊博的他在弗赖堡大学就
读时,认识了青年诗人海因
勒(Friedrich C. Heinle,
1894—1914),后来本雅
明转学回柏林时,海因勒也
跟他一同转学。他们两人随
后活跃于柏林的自由学生联
盟(Freie Studentenschaft
),并试图借由这个组织,
将当时尚未参与社团的大学
生聚集起来。在 1914年4月
开始的那个学期里,他还当
选为自由学生联盟的主席。
他就任这个职务时所发表的
演讲,和他后来撰写的《大
学生的生活》(“Das Leben
der Studenten”)这篇文章
——德国犹太裔作家希勒(
Kurt Hiller, 1885—1972)
曾将此文收录在他为自由学
生联盟所制作的第一本年度
计划书里——在内容上有部
分雷同。
然而,数个月后爆发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大大改
变了本雅明和他的朋友以及
战友的情况。自由学生联盟
认为,赞成德国参战的维内
肯是伪理想主义者,故而与
他疏远。诗人海因勒和他的
女友由于已预见一战即将带
来恐怖的血腥暴行,双双开
瓦斯自杀。海因勒过世时,
才二十岁,人们当时还在他
身上找到他在临死前所写下
的一张纸,里面的诗句如下
:
紫得发亮的苹果
枯黄的叶片
带着这些果实
飘落四处。
……
本雅明对希特勒的纳粹
党在1933年赢得德国国会
大选而上台执政一事一点儿
也不意外。身为受到抵制的
犹太人和不受欢迎的作家,
他在纳粹执政初期只好改以
Detlef Holz 和C. Conrad 这
些笔名发表作品,但不断恶
化的局势最后使他不得不流
亡国外。他当时选择在巴黎
落脚,这个法国首都比他所
生长的德国让他觉得更有归
属感和安全感。他在巴黎头
几年的流亡生活相当艰辛,
幸好那时也被迫迁离德国的
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
Inst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本
营——聘用他为该研究所的
基本成员,而让他获得一笔
固定的收入。他在该研究所
的专属刊物《社会研究期刊
》(Zeitschrift für
Sozialforschung)所发表的
论文,算是他在这段时期最
重要的作品。1936年,瑞
士的新生命出版社(Vita
Nova Verlag)还出版他的
书信集《德意志人》
(Deutsche Menschen),
而他在其中对每封信件的评
论,都是他和那个已不复存
在的旧德国的告别!阿多诺
和妻子搬到美国后,对本雅
明在巴黎的处境感到担忧而
建议他移民美国,但他当时
留在法国的心意十分坚决,
因而拒绝了这项提议。
1938年底之后,人们已普
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爆发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