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中国,横断西东
在中国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有着这样一个山脉,从中随意选取一处,都是耳熟能详的景观:九寨沟、贡嘎山、稻城亚丁、梅里雪山……
然而,作为中国景观最密集的区域,它的本名,却并不为人们所熟知。
2006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出“景观大道”专辑,创造了单期销售100万的纪录。当时的作者之一,同时也是《户外探险》首席记者的马德民曾和我多次探讨,应再推出一期“大横断”专辑。如果景观大道是一条线,那么大横断就是一个更广阔的面,资源更丰富,景观亦更加宏伟多元。
对此提议,我是十分赞同的。
作为地理系毕业、一直从事地理及户外工作的媒体从业者,我不仅对横断山脉的大部分地区十分熟悉,还曾策划参与了“大香格里拉”“长征”“西藏”“选美中国”等专辑,所以深知,在它的腹地,还有大量我们未知的美丽新世界。
因此,尽管横断山在大众眼里还是一个生僻词,但它,已成为我的梦想。
一晃近十年过去,由于各种原因,推出“大横断”专辑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直到2015年年初,我与马德民再聊此事,才发现全面探索大横断这件事,仍是大家心中的一个执念,于是,我们决定把大横断项目做起来。
通常,做一本旅行类的书,大多有两种方式,要么是一位作者记录亲身经历,或者由出版方确定一个主题及范围,然后向多位作者和摄影师征集文图。
但这次,我们决定要尝试一次创新。
我们希望《大横断 寻找川滇藏》这本书,能在出版行业开拓一片新领域:大投入、重实采、新发现。大横断项目不仅仅是一本书,同时也是一项工程,它不仅以纸质的形式记录下有关横断山区探索的深度内容,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成为探险家、徒步者以及旅行者对川滇藏深入了解的科普书以及户外探险的指南。
在媒体行业从业20多年,尽管我也出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和报道,但受制于时间及成本,仍留下了很多遗憾。这次大横断项目采用现场采集,虽然能够保证内容的开创性,但时间和成本也会显著增加。
多年以前,我读过一本书,叫《狮子坑》,是一个美国作家写的。他每写一篇文章,都会亲自去实践,比如深潜、跳伞等。他深信,一件事物的价值,就等于你目前和以后所要付出的代价。
我们觉得,大横断项目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
通过大量的调研,我们确定了大横断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20个区域。这些区域大部分以雪山为中心,其余以湖泊和河流作为核心。网格化大横断之后,我们地毯式列出所有具有价值的点位,然后根据确定的重点,分批邀请了68位作者和摄影师去实地采集,最终形成独立的篇章。
2016年8月,大横断项目组规划出了横断天路的基本线路,然后面向户外爱好者发出了勘线邀请。短短3天时间,就有4000余人报名,在入选的128人中,我们通过投标的形式确定勘线团队。
从2016年9月到12月,项目组先后派出8支队伍,通过实地踏勘,初步打通了中国首条长距离步道。
横断天路全长2230公里,跨越滇川甘三个省份。沿着这条线路,徒步者将穿越虎跳峡,进入尼汝村,通过稻城三神山,深入雅砻江秘境猛董,并连续绕行贡嘎山、雅拉雪山、党岭、三奥雪山系列高峰,走过若尔盖草原,向北直达迭部扎尕那。
从2015年9月税晓洁带队发现了高原丹霞——阿色丹霞,到2023年6月刘纲拍摄中国第一高树——西藏柏木,大横断项目整整持续了8年。
实际上,在大横断整个项目的运行过程中,无论是摄影师还是撰稿人,都饱含着巨大的热忱。在峡谷密林,在雪山冰川,他们风餐露宿,竭尽体力和心智,甚至冒着巨大的风险,只为将未知的景观和美好的事物带给读者。
1929年,《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梅纳德??欧文??威廉斯(Maynard Owen Williams)在给当时杂志主编的信中写道:“最痛快的事,莫过于一个记者能通过照片和文字,带领125万国家地理学会的会员和他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这段话,其实同样适合大横断项目的所有参与者——他们不曾为生活泯灭理想,血液里仍然涌动着蛮荒的气息。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为完整的自然带,在广阔的西部,仍有许多荒野,依然保持着诞生之初的模样。在我们的设想中,大横断之后,还将启动喜马拉雅和大昆仑的采集计划,如此三部曲,方可共同书写一个相对完整的“荒野中国”。横断天路之后,我们也计划完成太行天路勘线,并启动秦岭、大兴安岭、高黎贡山、昆仑山、大别山的探索计划,力图奠定未来中国国家步道的“大十字”框架。
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通过图文公众号以及三维与实景结合的视频,将多元信息叠加,满足大众对于地理科普及地图可视化的需求,让地理更加通俗易懂,让地图成为兼具美学与科学的传播载体,让更多人读懂地理、爱上地理,并通过地理学了解这个世界。
一切事在人为。
杨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