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千年思维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7575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5-04-21 01:10:11
  • 发布日期:2025-09-07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索尔· 珀尔马特
  • ISBN:9787521772234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这本书源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门已开设10年、备受欢迎的思维课,是一本介绍如何利用科学思维清晰思考、正确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入门指南。

这本书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怎样才能避开困惑、远离心理陷阱,从纷繁驳杂的无稽之谈中筛选出合理有效的信息?我们如何与那些对信息的理解方式或价值观与我们相左的人合作,从而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一位物理学家、一位哲学家和一位心理学家分别结合各自所在学科的视角和案例,基于人类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研究中的思维陷阱,为读者总结了一套实用的思维工具与框架,帮助个人和组织更好地思考、判断和决策。

在这本书中,读者们将看到:

·科学思维工具如何构建对无序世界的认知;

·概率思维如何提升决策的正确率;

·个人思维“误入歧途”的无数种方式;

·如何利用群体思维的力量。

这本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启发性的思考练习,以及取材自历史、日常生活和科学家内幕故事的生动叙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思考的指南,让我们能更理性地思考重大事项并有效决策。


作者简介

索尔· 珀尔马特

因发现宇宙加速膨胀而与另外两位天体物理学家共同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也是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资深科学家。


约翰· 坎贝尔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哲学教授。他曾获得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提供的研究资助,并曾担任欧洲哲学与心理学会主席。


罗伯特· 麦考恩

一名社会心理学家,也是斯坦福大学法学教授、弗里曼· 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2019 年,美国心理科学学会授予其詹姆斯· 麦基恩· 卡特尔奖,以表彰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终身贡献。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企业家、创业者、管理者、投资人;对信息时代与决策思维、认知心理、批判性思维感兴趣的读者;大学生、

· 学习思维方式的目的是减少自我愚弄!诺奖得主为你分析信息泛滥时代的挑战与策略。

第三个千年已经过去2%,我们还有975年要面对!本书回答的问题:如何筛选有效信息?应该基于哪些事实来做决策?何时应自主展开研究,何时需寻求专家帮助?与意见相左的人怎么沟通?大脑为什么容易把噪声当成信号?

· 精进思考、判断和决策能力的入门指南。14位中外不同领域的思维高手好评力荐。

英文版推荐人

亚当·格兰特,著有《重新思考》和《隐藏的潜能》

卡斯·R.桑斯坦,哈佛大学罗伯特·沃姆斯利大学校级讲席教授,

著有《关于决策的决策》

安妮·杜克,著有《对赌》

大卫·邓宁,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发现者

菲利普·泰特洛克 ,著有《超预测》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著有《端粒》

中文版推荐人

吴世春(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

樊登 (帆书App创始人)

袁希(水卢教育科技投资人、艺圆艺术创始人)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张志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李尚龙(作家)

老喻(公众号“孤独大脑”主理人)

· 足不出户就能学到名校经典课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届同学亲测10年好课。原型是一门由团队授课的跨学科课程,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出现各种效仿和改编。三位教授早在2011年就发现一种社会趋势:决策过程缺乏深度思考,漠视/无知科学基本原则。这本书旨在教授重新理解世界的思想、工具和方法,帮你决策和解决重大问题。

· 从经典到前沿大追踪:认知模型+学术热点+社会趋势,助你成为思维“黑客”,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不是简单的工具罗列,而是告诉你习惯、准则、程序、标准、原则、立场等,帮你区分“所知”与“所信”,在问题看似无解时找到出路。6种思维转变趋势,应对未来975年必备:

--从“事实思维”到“概率思维”

--从“还原论是一切”转向多层次、细致入微的观点

--从“大跃进式解决方案”转向“迭代式解决方案”和“实验社会”

--从“技术专家统治性决策”转向“协商式决策”

--从零和博弈式取舍转向共赢解决方案

--跨学科团队合作

· 被马斯克看上的作者有多牛?多元+权威:三位作者横跨四类学科,书后附18页参考文献。马斯克在2023年国际宇航大会(IAC)的远程访谈中提到,“我们正在跟伯克利的索尔??珀尔马特合作一个激动人心的项目,一个太空望远镜。”

· 继《思考,快与慢》《噪声》《随机漫步的傻瓜》之后,又一本醍醐灌顶的佳作。也许第一眼看有点儿难,但读过的人都说好!


下载地址

序言

更多乐观,更多合作 老有人说,科学、读书 这些都没用,不如踏踏实实 地生活;吃一堑,长一智, 只有实践才能让我习得人生 经验。这本书告诉我们,“ 工作经验经常被高估”,靠 经验是学不到东西的,因为 经验当中含有大量的噪声, 人类的大脑又经常把噪声当 作信息。比如,有的创业者 对待团队特别苛刻,骂人骂 得很厉害,但是他的运气很 好,最近几年一直赚钱。这 时候你问他管理经验是什么 ,他说骂人这个方法非常管 用。等到经济周期过去了, 行业开始走下坡路,他依然 在使劲地骂人,结果发现再 也不管用了。 有人要问,AI时代还需 要学习吗?什么问题AI不能 回答?然而,如果你没有思 考的能力,不仅别人给的答 案,你不会去核查,而且连 去确认的警惕心都没有,更 没有能力去判断正误。 这本书最颠覆我认知的 一点是,作者认为乐观主义 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这有 违大多数人对科学的看法。 科学不是纯粹的理性吗?不 应该去除掉所有自欺欺人的 东西吗?这里有一个事实, 就是绝大部分人是没有能力 长期认真钻研、思考一个难 题的。研究表明,生活中 90%以上的人对于一下子想 不明白的事会立刻放弃,3 分钟都坚持不了。牛顿、爱 因斯坦,哪一个不是殚精竭 虑,一辈子在研究一个话题 ?支撑他们持续钻研下去、 不断实现突破的,就是相信 这事一定能够做成的乐观主 义精神。 科学家所谓的坚持和其 他行业有关系吗?作为管理 一个区域的区长,你需要通 过不断调整政策来接近最优 方案,不能说一件事定了就 懒得动了,这样的人认为世 界是零和博弈——你拿走, 我就没了。反之,乐观主义 者会时不时地做调整,争取 把蛋糕做大。要知道,世界 本就不是零和博弈。人类时 代的分界线就是19世纪70 年代,在这之前是农业时代 ,基本上是你有我无的零和 博弈。19世纪70年代以后 ,由于爱迪生、特斯拉这些 人发明了“发明”这件事本身 ,世界的蛋糕变得越来越大 ,需求不断地被创造出来。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我 有一个问题想不出答案来, 难道这辈子什么也不干了吗 ?就得死磕这个问题吗?不 是,你可以停下来,去干点 儿别的,但是你要把它视作 中场休息。人们总是倾向于 过早放弃。牛顿也并不是一 直研究同一个话题,他中间 还研究过炼金术、货币,对 吧?但他的脑海里一直有微 积分这事,就又回来了。 一个社会中一定有靠谱 的声音和不靠谱的声音,健 康的社会是最佳方案能够胜 出的社会,这个过程也叫“ 真理胜出过程”。这个真理 胜出过程有一个前提,叫作 “共同概念体系”,意思是大 家有共同的认知基础,比如 数学、逻辑和常识。一件事 在逻辑上如果推演不通,那 肯定不行。违背常识的,比 如太阳从西边出来,肯定也 不行。 我们常常要面对的一个 问题是事实与价值观的问题 。比如说大家做预算,结论 是这事得花10万元,这时候 领导来了,说1万元就行, 然后就会有很多人跟着说1 万元也可以。这是领导胜出 ,不是真理胜出。 价值观冲突出现的时候 ,是最难沟通的。要有超越 身份归属的能力,去寻找更 多共同的价值观,然后采用 多方协商的工具。 我们过去认为最优的博 弈方法叫“一报还一报”:我 诚信,你诚信,很好;我诚 信,你不诚信,那我也不诚 信,直到你诚信,我再诚信 。但这本书的作者说,他们 经过研究以后,通过计算机 竞赛的方式,衍生出一种新 的策略,叫“两报还一报”: 我给你一次无心之失的机会 ,两次才认定你是故意的, 我才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因为人有基本归因错误 ,就是我们倾向于认定他人 的恶行是人性本恶,而自己 的过失是无心之失,所以我 们对别人更严苛,对自己更 宽容。两报还一报的策略更 宽容,这种博弈方式所达成 的总体的收获会更大。博弈 论也在不断进步,这是我之 前没有想到的。 我们学习思维方式的目 的是减少自我愚弄,我们最 需要提防的人就是自己。我 们太容易被自己洗脑,轻易 相信大脑得出的结论。《第 三个千年思维》一书自带自 我质疑的属性,既体现了我 们对信任的渴求,又成为信 任之源。我们越是了解人类 自身的弱点,就越能深刻认 识到与他人通力合作才是有 效的解决方法。毕竟,我们 不是要与这个世界作战,而 是要与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 合作。 樊登 帆书App首席内容官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理解现实 第1章 决策判断 决策是否高效取决于三个要素:来自靠谱专家的准确信息、对价值观因素的谨慎考虑,以及将决策权交到利益相关者手中的机制。 第2章 科学仪器与现实探索 人们发明了科学工具和科学实验,其目的就是对现实进行“三角测量”,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应对互动性欠佳的困难。 第3章 利用因果之力实现目标 在复杂难辨的情况下,我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几乎总是有缺陷的。 第二部分 理解不确定性 第4章 向概率思维彻底转变 培养校准自己给出的置信水平的技能,以及了解专家校准其置信水平的技能(或发现专家缺乏相关技能)是概率思维的核心内容。 第5章 过度自信和过度谦逊 专家是否在其论断中提供了置信度声明,是区分真专家和伪专家的重要信息来源。 第6章 从噪声中提取信号 人类的大脑会在随机的噪音中识别特定的规律,并赋予其意义。 第7章 看到不存在的规律 人类的大脑特别容易将看到的噪声波动想当然地处理成信号。 第8章 两误相较,如何取其轻? 决策阈值是一种基于价值判断的表达,即在特定情况下,我们更希望避免哪种错误。 第9章 统计不确定性和系统不确定性 要获得精确可靠的测量结果(即确保信号清晰,避免噪声干扰),你需要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第三部分 激进的“敢做能为”科学观 第10章 科学乐观主义 人们总是会倾向于过早放弃目标,所以才需科学乐观主义来让我们保持机敏。 第11章 理解顺序和费米估算法 每当你听到一个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数据,或有人声称某因素比所有其他因素都更重要时,你就会想起这些工具。 第四部分 如何查漏补缺、填补知识空白 第12章 为何“吃一堑”后很难“长一智”? “人类善于从经验中汲取知识”这一刻板印象早已根深蒂固。 第13章 科学也犯错? 科学的错误可能是诚实之人的无心之举,也可能是有心之人的刻意误导和故意欺诈。 第14章 证真偏差和盲法分析 人类天生擅长事后找理由,喜欢专注于恰好支持自身假设的分析,即便其他分析并不支持这些假设。 第五部分 群策群力思维的力量 第15章 群体的智慧与疯狂 如果一个群体在决策过程中没有清晰的原则或方法论的引导,那么最终的决策结果将由价值观和情感决定。 第16章 难解难分的事实与价值观 即使存在激烈的争论,人们也能接受反思性决策方法,使得我们的推理变得冷静且清晰,进而促使各方参与决策的审查和讨论。 第17章 多方审议面临的挑战 构建有效的算法系统以规避损害高效网络对话的不利因素,如信息茧房、身份归属标识的刻意强化,以及愤怒和仇恨评论的传播等。 第18章 为新的千年重塑信心 我们亟需借助第三个千年思维工具来构建一个富有成效的信任关系网,进而创造一个由值得信赖的个人、专家、机构及网站组成的可靠信息源网络。 致谢 注释

短评

    书评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