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很难想象未来世界真实的样子?
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曾提过一个“电梯效应”的理论,颇能说明这一问题。他设想,如果一位二百多年前的科幻作家看到20世纪曼哈顿摩天大楼的照片,会怎么想?
这个作家可能会觉得,人住在这么高的楼里,上下楼会成为大难题。于是,他会假设每个楼层都发展出独立的经济体系,几层楼共享餐厅、理发店、健身房等资源。至于房价,他也许会想当然地认为,底层因为出行便利,价格肯定高于顶层。
然而,这些假设最终都与现实相去甚远。原因很简单:他没想到未来会发明电梯。电梯这一关键技术彻底改变了高楼的使用方式,也让他的所有想象变得荒谬。
这正是我们难以准确预测未来的根本原因——最大的障碍并非对细节的缺乏,而是对那些在我们视野范围之外的关键因素的忽视。
在策划这本书时,我们给每位受邀作者写了一封邀请信,其中提到一个问题:“在你关心的领域中,有哪些现在看起来微小、不起眼,但未来影响力会持续扩大的事物?”破解“电梯效应”的最佳方法,正是关注那些在我们视野范围之外的变化,并追踪它们如何从细微的趋势演变为未来的关键驱动力。
而现在,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你,邀请信中所说“现在看起来微小、不起眼,但未来影响力会持续扩大的事物”,我们收集到了50种。我们相信,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发现组合在一起,会拼凑出一幅较为完整的未来图景。
预测未来的真正意义在于突破个人视野的局限,从那些当下难以察觉的事物中找到能够改变未来的力量。在我们编辑整理之后,这幅未来的图景将以这样的面貌呈现在你面前:
![]()
我们将未来的变化设定在一个以时间和观察主体为核心的坐标系上:
横轴:从左到右,表示时间维度,从这两三年“正在涌现”的趋势,一直到未来十年甚至更久“终将到来”的远景。
纵轴:从上到下,表示预测事件相关的主体,上半部分是“与我有关”的人类世界,下半部分是“与它(世界)有关”的物理世界。
在坐标系里,50篇预测文章被分布在四个象限中,分别对应“未来的我会更好吗”“未来的世界会变糟吗”“哪些机会正在涌现”“现在的我该关注什么”四个部分。这个框架,不仅是对内容的分类整理,更是一个让你重新审视未来的观察工具。
我们先从远处看起。
第一,未来的我会更好吗?
在第一象限中,X轴和Y轴对应的分别是“终将到来”与“与我有关”。顾名思义,这一象限聚焦于那些将在未来深刻影响个体生活的长期变化,探索未来如何重塑我们的身份、教育、心智、价值观,甚至存在方式。
例如,哲学家刘擎提出“人类2.0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存在”,预示着技术与人类的融合将彻底改变生命形态;媒体人徐达内预测“内容传播将会成为每个人的底层能力”,认为未来人类的内容创作将如同开车一般稀松平常;科学家李铁夫则畅想“我们的精神世界或将与数字世界连接”,描绘出未来人类意识与数字世界共生的图景。这些预测将一幅关于个体未来的画卷徐徐展开。
第二,未来的世界会变糟吗?
这是许多人对于未来的普遍担忧,也是这个象限希望回应的问题。在第四象限中,X轴和Y轴对应的分别是“终将到来”与“与它有关”,重点关注那些对全球社会与科技产生深远影响的长期变化。
例如,薄世宁医生在“未来的药不像药,病人不像病人”中预测,核酸药物将降低用药频率,让患者摆脱繁琐的治疗过程,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生物学硕士、专栏作家袁越在“疟疾、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有望彻底消失”中描绘了一种基因驱动技术的未来前景,这项技术或将每年挽救60万疟疾患者的生命;投资人卫哲在“一周工作四天或将在十年内成为现实”中指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有望取代大量人类劳动,使高强度工作模式成为历史,人们将过上一种更人性化的生活。
这些文章描绘的未来充满希望:技术突破和社会转型将助力世界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然而,通往这一未来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需要正视其中潜藏的挑战与风险,才能真正把握这些改变的契机。
看完远景,我们再把目光投向近处。
第三,哪些机会正在涌现?
第三象限试图解答的问题是,在当下已经显现的趋势中,我们能看到哪些机会?这一象限中,X轴和Y轴对应的分别是“正在发生”与“与它有关”,关注那些正在发生、并对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变化。
例如,城市研究专家黄汉城在“中国东西部发展会更加均衡”中提出,西部地区正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未来人们在择业、定居时将拥有更多选择;政治学者施展在“‘逆全球化’并没有真的发生”中指出,尽管全球化面临挑战,但实质上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依然紧密,中国有机会在这种复杂格局中找到新的增长点;能源领域咨询专家马一峰在“我们能生产出价廉物美的低碳商品”中提出,低碳商品将成为中国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为全球绿色转型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
这些预测共同传递了一个信号:正在发生的趋势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普通人的选择和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全球市场对中国科技的需求,还是社会转型中涌现的新行业与新角色,这些趋势为个人打开了新的可能性。对于每一个普通人而言,抓住这些正在涌现的机会,也许正是参与未来、塑造自己生活的新起点。
第四,现在的我该关注什么?
第二象限对应的X轴和Y轴分别是“正在发生”与“与我有关”,聚焦于那些与个体内心和价值观密切相关的趋势。这些文章探索了教育、个人成长以及生活意义的新方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并为未来的自我定位提供启示。
例如,心理学家陈海贤在“‘做自己’,是未来的出路”中指出,在社会愈加复杂和多元化的背景下,找到真正的自我、坚持内心的选择将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方向;文学教授严锋在“游戏素养让我们有更强的适应力”中表示,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能够培养解决问题和适应变化能力的工具,它正在重塑人们对学习和成长的认知方式;社会学家孙立平在“闲下来,将成为对社会做贡献的一种形式”中强调,未来的创造力来源于无忧无虑的状态,而非单纯的勤劳。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让人们有可能从高强度的劳作中解脱出来,以更从容的心态激发出真正的创造力。
这些文章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我们如何重新定义自我的价值?它们提醒我们,个人的幸福感和创造力并非来自无休止的忙碌,而是源于对自我状态的理解与调整。通过关注这些正在涌现的趋势,我们可以找到与自己内心契合的生活方式,并在未来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位置。
未来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张由人类行动和选择编织而成的网络。通过四象限框架,我们不仅能理解未来的方向,也能找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甚至参与塑造未来的进程。
对于未来,我们既可以从容观察,也可以积极参与。无论你选择从哪个象限开始阅读,这本书都希望成为你探索未来的地图,带你前往那些值得期待的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