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7961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5-02-19 04:10:11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蒂姆·英戈尔德
  • ISBN:9787574126046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原书名《Making:Anthropology,Archeaology,Art and Architecture》

雕刻、手写、绘画、编织、建造、弹奏、放风筝、讲述都可视为制作。本书系统提出了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中会通的“制作”思想,主张通过开放学科对话,由内部认识的“做中学”和“知行合一”的方式来探究学问,进行超学科的思考、行动和研究。对材料与形式、设计的意义、景观感知、有生性、个人知识和用手行为等议题的探讨,结合了多元视角的制作案例和实验:从史前石器制作到中世纪大教堂建造,从圆形土丘到纪念碑,从放风筝到绕线绳,从绘制到书写,诸此种种,所涉学科视野不囿于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更旁及文学、哲学、现象学、心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

作者简介

蒂姆·英戈尔德(Tim Ingold)(1948- ),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曾长期任职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后调至英国阿伯丁大学,任社会科学院院长、人类学系教授,现为英国阿伯丁大学荣休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和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他是当代英语国家社会人类学界公认的敢于跳出主流学科思考的原创思想家,因其学术贡献和业界影响力曾于2022年英国女王诞辰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司令勋章。

朱怡芳(1980-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手工艺历史与理论研究,特别是手工艺伦理和玉文化研究。近年在核心期刊和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三十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十余部。


编辑推荐

制作创造知识,创建环境,改变生活。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和建筑学,都有制作之道。蒂姆·英戈尔德在这本激动人心的书中,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四种学科联系在一起。他没有把艺术和建筑视为人类学或考古学研究分析的对象编目,而是提倡一种通过制作来思考的方式,用这种方式,有感知的实践者与积极的物质材料在形式生成中彼此不断地应答或“互通”。

下载地址

序言

  这段时间,我惊讶地发现自己有时被称为作家。 听上去这像是很高的褒奖,也让我受宠若惊。但这确实让我想知道,一直以来自己都在做什么。作为一名学者、高校科研人员,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不都是在写作吗?是什么将作家的职业使命凌驾于高校科研人员学术的文学实践之上?我认为,这一定与我们应对“写作”这门手艺的主要材料—词语——的方式有关。毫无疑问,任何手艺的第一必要条件应是实践者对他们所用材料的热爱。陶工对黏土的爱,木匠对木头的爱,石匠对石头的爱,你可以从他们对材料的爱抚和对材料意愿的回应中领会这种热爱。然而,经过多年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得出的结论是,学者们已经严重失去了对词语的热爱。
  我相信,这种失望的根源就在于学院本身。作为启蒙的支柱,学院极力主张用一种普通人所不具备的权威来解释世界的运行,而普通人的人生就包罗其中。为了避免这种权威受到损害,自视为高校科研人员的学者必须求助于一种命题语言,这种语言的措辞与他们所谈论的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学者们小心翼翼地避免自己的语言与现实生活直接接触,但恰是这同一群学者,又指责这些语言没有捕捉到真实的人类经验的本质!他们抱怨说,学术用语所能描绘的不过是海市蜃楼,漂浮在一个空洞的话语领域中,超越了身体与生活世界内在纠缠的领域。若是以深入真实生活经验的用语为媒才能成为一名作家的话,怎么能用这些学术词语来写作呢?
  我之所以写这本《制作: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和建筑学》,很大程度上是对学术用语的贫乏提出抗议。我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作家,就得重新爱上词语,不仅要在词语中找到一种关于世界知识的编码方式,还要找到一种类似陶工对黏土、木匠对木头、石匠对石头的敏感性,由此才能进入这个世界,并从内部认识它。我必须把写作本身理解成一种“制作”,也是为了让人想起握笔的那只手。我在书里试图表明一点:制作时,事物不是简单地从某个预先设想的设计说明里跑出来,而是在制作过程中涌现出来,通常可见于用柔韧材料制作的手工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事物不仅是制作出来的,而且是生长出来的。
  这也适用于写作吗?我认为适用。将书写的词语比作编织者或刺绣者的针脚再合适不过了,它们都是由手的微手势所形成。用手编织和刺绣,一针一线都是从身体发出的声音,就像讲话时发出的声音一样,语言中有声的“手势”要多于用手的手势。无论说话还是用手,或者更常见的两者一起发出声音,不管它们可能传达什么命题类的信息,手势本身就具有一种表达的力量。 因此,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诗人可以加入音乐家的行列,跟陶工、木匠和石匠一起,成为各自艺术的大师。而把词语专门留给命题的解释性语言,毫无疑问,没有比这更有害的学术技巧了,因为它把所谓“大师-制作者”的具身知识丢到了非语言领域,交给了沉默,从而剥夺了自己的身体所发出的声音。
  对于在书法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譬如在中国和日本,书写与其他制作方式的一致性可能不用说就显而易见。不像由分散的字母组合而成的文字形式,汉字的书写和阅读都如同用手的手势的痕迹。这本书的中译本读者已对书法艺术非常熟悉,很可能会觉得没有书写感觉的写作简直不可思议,因为没有感觉就意味着是专为理性服务的写作,除了传达信息之外别无其他目的。这些读者也许真的会奇怪,为什么我要花这么大的力气来证明对于他们而言是老生常谈的东西。2009年,我在北京大学做了一场讲座,之后一位听众问我是否读过中国古典哲学著作。我不得不有点尴尬地说:没有。结果证明,这个提问的本意并非批评,而是赞美。让提问者惊喜的是,我这个作为在西方传统中成长起来的思想者,终于(显然是相当独立地)悟出了中国哲学家在许多世纪前就已道明的真理。
  然而,令我感到矛盾的是,尽管有这样的哲学遗产,也可能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哲学遗产,中国在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方面,甚至最近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已经成为世界的引领者。数字化无疑是书法的克星,它使我们的触摸缺失感觉,把知识放在指尖的同时,又消除我们用手持拿东西的任何可能性。书法完全是运动的世界,数字化则将这种世界简化为数据。在大型语言模型中,人工智能受训生成跨多种语言的可转换文本,词语已被剥夺所有的感觉表象,从而沦

目录

中文版序

1 从内部人士

2 生命的材料

3 论制作手斧

4 论建造房子

5 看得见的钟表匠

6 圆形土丘与天地世界

7 奔跑的身体

8 用手讲述

9 画线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