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在漫游中感知艺术 巫鸿与陆智昌倾力合作 写给愿意使用眼...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2280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4-11-09 04:12:57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巫鸿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书名“偶遇:在漫游中感知艺术”总结了这种接触艺术的途径,也隐含着突破常规学习方式的三个渠道。首先希冀跨越古今中外艺术传统的界限,记录下图像交汇的场合和机遇。进而探求以漫游的感知方式,而非以理性归纳或学术考证进行这种发现。最后尝试通过笔者自身的经验说明这类感知的发生和延伸,因此在行文中常采用第一人称口吻。
  许多聪明人习惯于读书,但却不知如何应对图像。《偶遇:在漫游中感知艺术》是一本关于图像、充满图像的书。书中的图,特别是绘画、摄影和雕塑等艺术作品,不是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插画。

编辑推荐

★ 写给愿意使用眼睛,对图像有兴趣的人:不仅能看懂艺术,更能讲述艺术的新故事

在这本全新的著作中,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史家巫鸿先生,以12组、数百件艺术杰作为例,从构图、视觉焦点、造型、用笔、着色、肢体动作、视线网络、衣饰……等艺术表现中基础又关键的因素出发,详尽阐释视觉分析的含义和运作。“阅读本书不要求艺术史专业知识——任何对图像有兴趣,愿意使用眼睛的人都是它期待的读者。这当然包括专攻艺术史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但对他们来说本书还有另一层含义,在方法论层次上思考通向‘全球艺术史’的路径。”

比如,书中这段对6世纪佛像的视觉分析——“这块残泥塑面像所属的塑像比永宁寺塔址出土的其他实例都大:即使缺失了眼部以上的部分(我们只能看到双目的下缘和一个眼角),它仍高24.5厘米、宽23厘米。加上眼、额和发髻,原来的头高应达到50厘米左右,意味如果它属于一尊立像的话,整尊塑像的高度将会达到3米。走近它时,进入眼帘的是一张残损但仍无比动人的脸,有着高颀挺直的鼻梁和清晰柔和、嘴角微翘的双唇。它椭圆的面庞几近抽象,但微妙的起伏使光洁的表面具有弹性和温度,有如含有生命的肌肤。最令人赞美的是它发散出的精神力量,既舒展从容又超凡脱俗,带给人顿时的宁静。”

★ 写给希望与真实狭路相逢的人:有了方法,艺术就在有血有肉的生命中

从北京到芝加哥再到那不勒斯,在漫游古今艺术中偶遇相似却又不同的人、事、物,感知有血有肉的真实生命。这些因漫游而激发的偶遇和感知,之于巫鸿先生,化作了一种思考和谈论艺术的方法尝试:“漫游、偶遇、感知”。而在“漫游、偶遇、感知”中,每一位读者与真实狭路相逢。

比如书中那些真切的记录,是巫鸿先生写下的感知,是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也是我们都熟悉的真实生活:“紧扣书脊的痉挛手指”(17世纪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圣洛伦佐教堂壁画)与“如玉笋般尖细挺拔的小指”(传南宋画家钱选绘制的《宫女图》);“每只或每双鞋子标指着一位失踪女性,充满了深切的哀悼和令人窒息的无助”(哥伦比亚当代艺术家多丽丝·萨尔塞多创作的《忧郁》)与“每件旧物都是她生命的一部分,看看那些鞋子,公公、婆婆、世平的就留着吧,也算是一种念想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宋冬、赵湘源母子创作的《物尽其用》);“床垫裸露,脏兮兮的床单和被套皱成一团,床边散落着伏特加酒瓶、抽剩的烟屁股、染着经血的内裤、用过的避孕套、卫生棉条”(英国当代艺术家特蕾西·埃敏创作的《我的床》)与“听说这张床除了十二少,其他人是不可以睡的”(香港演员梅艳芳、张国荣主演的《胭脂扣》)……

★ 写给互联网时代的人:纸书的另一种阅读方式

这一次,深居简出却在中文世界鼎鼎大名的图书设计师陆智昌先生与巫鸿先生倾力合作,做出了一本能够令读者细读把玩的纸书。就内容而言,这是“一本关于图像,充满图像的纸书”。就形式而言,这是一本“在网络信息横行的时代里,探讨图文书的另一种阅读方式的纸书”。在18.5厘米宽、26厘米高的单页内,在37厘米宽、26厘米高的跨页内,完整图与完整图、完整图与细部图、细部图与细部图、彩色图与黑白图,它们的排兵布阵相当繁复,但以纸书的方式,为读者创造出了在不同艺术传统之间发现交汇的机遇。从內文修图、调色与内文字体、字号的选择,到封面设计中布料的选材、烫印的压力,都在尽力呈现与还原文字、艺术作品的鲜活,同时希望当读者拿到纸书的那一刻,当看到亚红金烫印深嵌入灰蓝色的纹理布面,可以直接体悟到“漫游、偶遇、感知”的力量。


下载地址

序言

  许多年来,我的一个爱好是在遗址、石窟、庙宇、教堂和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美术馆中随意游荡,期待某个陌生图像跃入视野,把浮动的目光化为凝视和好奇心的悸动。我把这种经历称作“漫游中的偶遇”。漫游是观看的延伸,偶遇是短暂的停顿。漫游不存定向,偶遇集中于一点。漫游是身体和目光的移动,偶遇是视线和思念的锁定。漫游是河流,偶遇是礁石上泛起的浪花。某一偶遇的印象驻留在记忆里,等待在未来的漫游中,被新的偶遇激活。
  书名“偶遇:在漫游中感知艺术”总结了这种接触艺术的途径,也隐含着突破常规学习方式的三个渠道。首先希冀跨越古今中外艺术传统的界限,记录下图像交汇的场合和机遇。进而探求以漫游的感知方式,而非以理性归纳或学术考证进行这种发现。最后尝试通过笔者自身的经验说明这类感知的发生和延伸,因此在行文中常采用第一人称口吻。
  许多聪明人习惯于读书,但却不知如何应对图像。本书是一本关于图像、充满图像的书。书中的图,特别是绘画、摄影和雕塑等艺术作品,不是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插画。通过讨论一组又一组的图像,我试图显示视觉分析的含义和运作。由此,我敬请打开此书的读者:请一定让自己的眼睛多在这些图像上停留一会儿,尝试暂时离开习以为常的对文字的关注,看到而非读到笔者希望分享的体悟。或许,这会有益于你对图像的感知和运用。
  阅读本书不要求艺术史专业知识——任何对图像有兴趣,愿意使用眼睛的人都是它期待的读者。这当然包括专攻艺术史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但对他们来说本书还有另一层含义,在方法论层次上思考通向“全球艺术史”的路径。

目录

自序
遗址与图像
完美的碎片
手语
内外的眼睛
胶着的目光
交错的眼神
女性三重肖像
无形的肖像
“硬币的另一面”
肖像的出空
无处不在的空椅
死亡与纪念之椅
身体与物件
热那亚一日
当床成为偶像
我的床
跋语:漫游与偶遇

短评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