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 20世纪 40年代。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其创始者的想象。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应用面越来越广,应用领域也从单纯的科学计算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工业、国防、医疗、教育、娱乐直至人们的日常生活,计算机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
计算机之所以能取得上述地位并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产业,原因在于其高速的计算能力、庞大的存储能力以及友好灵活的用户界面。而这些新技术及其应用有赖于研究人员多年不懈的努力。学术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基础,也是技术发展的动力。
自 1992年起,清华大学出版社与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为促进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推动计算机科技著作的出版,设立了“计算机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并将资助出版的著作列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学术著作丛书。时至今日,本套丛书已出版学术专著近 50种,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有的专著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有的则奠定了一类学术研究的基础。中国计算机学会一直将学术著作的出版作为学会的一项主要工作。本届理事会将秉承这一传统,继续大力支持本套丛书的出版,鼓励科技工作者写出更多的优秀学术著作,多出好书,多出精品,为提高我国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计算机学会
2002年 6月 14日
2002年秋天,由王珏教授策划和组织,复旦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即现在
的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举办了一次“机器学习及其应用”研讨会。该研讨
会属于实验室的“智能信息处理系列研讨会”之一。十余位学者在综述机器学习各个分
支的发展的同时报告了他们自己的成果。鉴于研讨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机器学习
领域又是如此之广阔,有那么多重要的问题还没有涉及或还没有深入, 2004年秋天王珏
教授又和周志华教授联合发起并组织第二届“机器学习及其应用”研讨会,仍由复旦大
学的实验室举办。这次研讨会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并且参加的学者比上次更多,报
告的内容也更丰富。根据与会者的意见,决定把报告及相关内容编成一本书出版,以便
与广大的国内学者共享研讨会的成果。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不但有深刻的理论内蕴,也是现代社会
中人们获取和处理知识的重要技术来源。它的活力久盛不衰,并且日呈燎原之势。对此,
国内已经有多种定期和不定期的学术活动。本书的出版反映了机器学习界一种新型的“华山论剑”:小范围、全视角、更专业、更深入,可与大、中型机器学习会议互相补充。值得赞扬的是,它没有任何学派和门户之见,无论是强调基础的“气宗”,还是注重技术的“剑宗”,都能在这里畅所欲言,自由交流。我很高兴地获悉:第三届“机器学习及其应用”研讨会已经于 2005年 11月由周志华教授和王珏教授主持在南京大学成功举行。并且以后还将有第四届、第五届……作为一直跟踪这项活动并从中获得许多教益的一个学习者,我真希望它发展成这个领域的一个品牌,希望机器学习的优秀成果不断地由这里
飞出,飞向全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王珏教授有一篇颇具特色的综述文章为本书开道。长期以来,许多有
识之士为国内学术界缺少热烈的争鸣风气而不安。因为没有争鸣就没有学术繁荣。细心
的读者可以看出,这篇综述的观点并非都是传统观点的翻版,并且很可能不是所有的同
行都认同的。作者深刻反思了机器学习这门学科诞生以来走过的道路,对一些被行内人
士几乎认作定论的观点摆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其目的不是想推出一段惊世骇俗的宏论,
而是为了寻求真理、辨明是非。在这个意义上,王珏教授也可算是一位“独孤求败”。如
机器学习及其应用 2023
果有人能用充分的论据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瑕疵,他也许会比听到一片鼓掌之声更感到宽慰。
随着本书的出版,中国计算机学会丛书知识科学系列也正式挂牌了。在衷心庆贺这个系列诞生的同时,我想重复过去说过的一段话:“二十多年来,知识工程主要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知识处理的大量理论性问题尚待解决。我们认为对知识的研究应该是一门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科学,应该把知识工程的概念上升为知识科学。知识科学的进步将从根本上回答在知识工程中遇到过,但是没有很好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本系列为有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论坛。衷心感谢王珏、周志华、周傲英三位编者把这本精彩的文集贡献给知识科学系列的首发式。我相信今后机器学习著作仍将是这个系列的一个常客。据悉,第四届机器学习研讨会将于今秋在南京大学举行,届时各种观点又将有进一步的发展和碰撞。欲知争鸣烽火如何再燃,独孤如何锐意求败,且看本系列下回分解。
陆汝钤
2006年 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