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对于生命现象和相关机制的探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合适的模型体系。许多重要发现都是如此,比如染色体遗传学的建立依赖于摩尔根的果蝇模型,细胞凋亡的发现依赖于布雷内的线虫模型,更不用说生命科学中常用的小鼠模型对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巨大推动作用。除了这些动物模型,理解人类相关的生命和医学问题还常常用到一系列体外模型,特别是人类细胞系模型。这些体外培养的人类细胞系不仅是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有力工具,而且也提供了人类疾病模型和药物研发体系。
在过去十几年中,一种全新的体外模型——类器官(organoid)出现在生命科学领域。关于类器官,本书采用2021年国际同行们给出的定义:类器官是干细胞、前体细胞和/或分化细胞通过细胞-细胞间以及细胞-基质间的互作而自发组织形成的体外三维结构,能在多个方面再现体内相应组织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类器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是生物学层面的,这样的类器官完全依靠细胞自组装实现结构和功能;另一个是功能性层面的,这样的类器官的构建不只是依赖细胞自组装,还需要引入其他组织工程材料等辅助构建。自从2009年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类器官(小肠类器官)成功构建以来,类器官的研究和应用迅速扩展到了几乎所有组织类型,从消化道组织到神经组织、再到生殖系统相关组织,甚至体外的胚胎构建以及模拟组织间互作的生物芯片的构建等。相比于以往的动物模型和细胞系,类器官具有众多独特的优势,在生命医学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比于动物模型,从人类组织样品或者人源多能干细胞分化而来的类器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可以更忠实地反映人类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比如特定的胚层发育过程、代谢能力、复杂的神经组织类型等。其次,在对人类疾病发生病理过程的模拟领域也展现出特有的优势,比如病毒的感染和复制过程、人类遗传病的发病过程等。再次,类器官相比于动物模型,在遗传学上更为稳定,在制备上更容易规模化,因此提供了动物模型所不具备的人类疾病研究模型和药物筛选体系。最后,从动物福利角度考虑,类器官体的广泛应用也会减少生物医学研究对小鼠等动物模型的依赖。
相比于二维培养的细胞模型,类器官能够体现组织的结构复杂性以及多细胞互作复杂性。首先,由于细胞的自组织特性,类器官可以模拟组织的基本形态结构,比如肠道干细胞龛、大脑皮层的多层细胞结构等,这些空间组织结构在二维培养中是完全不可能形成的,但正是这些结构形成了组织功能的基础。其次,类器官在三维空间的构建产生了更丰富的可变性,比如可以通过自组装,也可以融合,还可以结合生物芯片或者3D打印形成复杂多样的结构。最后,类器官内存在多种细胞类型,这些细胞类型的存在不是静态的,而是时间上互相演变、空间上互相作用,从而提供了二维细胞培养完全不具备的组织复杂度。
因此,毫不奇怪,在短短的十多年里,类器官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热点。加上类器官模型的巨大应用潜力,有大量的研究者满怀热情地涌入这个领域,希望在其中一展身手。因为新,所以大量的数据和进展主要以论文的形式存在。对刚刚进入这个领域的研究者而言,如果想要较为全面地了解这个领域,甚至是一个细分方向,都需要大量的阅读才能实现。显然,一本系统介绍、深入浅出的参考书将会帮助大家快速了解这个领域。可以想象,这样的一本参考书将会受到相当多研究人员的欢迎。
2022年5月,还在上海疫情封控期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娜编辑联系我们,希望能够就类器官这个领域的进展和应用组织一本学术专著。我们被这个想法打动,也很高兴能为推动领域发展做些贡献。因此,在解封后的夏天,我们开始邀请各个方向的专家参与本书的撰写。让我们感动的是,几乎所有的受邀专家都爽快地答应了写作任务。要知道,这些专家平时事务繁忙,只有在他们看来真正重要的事才能打动他们,让他们投入宝贵的时间和精力。2023年5月,所有章节初步完成,这些章节的内容,甚至在对领域有相当了解的专家看来,也是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并处处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整本书的结构是所有撰稿专家一起讨论商定的。第一章是总论,由我们主笔,并请部分撰稿专家审稿。之后是各个组织器官的类器官进展和应用介绍,每一章都包含了该组织器官的基本介绍、相应类器官的构建和鉴定以及应用。再之后将类胚胎构建和肿瘤类器官的构建单独设立两章,单独设立的原因是类胚胎的构建是对生命形成的研究,而肿瘤研究则是类器官模型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应用场景。在这两章之后,纳入了对新技术的讨论,主要是从生物芯片技术对于构建复杂类器官以及多器官互作的重要性角度考虑。最后是总结和展望,由多位撰稿专家审稿。展望未来,我们期待在类器官应用的标准化,空间结构形成的机制,类器官的血管化、免疫化和神经化,以及多组织类器官互作这些方向有更多更大的突破。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原生
化细胞所)的章正涛博士和陈笑涛女士承担了大量的联络工作,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娜编辑花费了大量心血加工书稿,也借此机会表示衷心感谢。我们希望本书能够作为一本有价值的工具书,给领域内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研究者以实实在在的帮助。当然,由于我们的局限,书中的任何不足或者错误之处,还请读者不吝指正。
陈晔光 南昌大学、清华大学惠利健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创新卓越中心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