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咫尺山林”与“壶中天地”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两个重要特征,分别从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两个层面概括了中国古代园林虚与实两个层面。“咫尺山林”,即有限空间的自然景致。经过长期的更迭进化,中国古代园林空间从真山真水的自然转向大尺度空间限定的真自然,又发展出“城市山林”的人工自然。园林与人的生活渐行渐近,而园林与生活的边界亦逐渐模糊,无为、风骨、自由的园林生活概念浸染了中国传统文人。在此背景下,园林所需的物理空间则脱离原有生产性景观的尺度影响,转向表达个人志趣并在与文人生活尺度更相近的建筑灰空间中生根发芽,“咫尺”亦是“山林”。而“壶中天地”则更多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思想内核。“壶中天地”源自《后汉书》的一则志怪故事,既是故事中修道老人居住的场所,亦表达出道家无为恬静的生活志趣。故事用一个违反科学常理的意象表达了古人对“虚”空间的渴望。而在园林空间中,“虚”则来源于园林文化长久以来形成的象征意义,即实际景物、景致所蕴含的深厚内容,亦可以是诗、书、画被文人以园林特有的加密与解密方法刻写在人居环境中,使得咫尺的自然成为承载志趣、文学素养、宗教等一系列复杂内容的容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园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停累加,历久弥新。“壶中”确有“天地”。
而在这一螺旋上升的发展历程中,历史厚重感叠加于园林文化之上,园林文化被解读与意会的门槛也在水涨船高。进入现代,如何正确游览、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园林与园林文化,也成为现代教育体系背景下的人们应思考的问题。中国古代园林文化受儒、道、释共同作用的影响,浸润文人性格与审美情趣,善于托物言志,在实体自然与思想境界的“双重感知”下创造“象外之象”的意境空间。中国古代园林虚实相生的特质是传统诗意栖居独步世界的*大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园林文化价值的内涵表征。随着社会变革与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中出现了功能更加完备的各类新建绿色开放空间,既有的历史园林遗存也由私人独有转变为公共享有。游览者对绿色开放空间的认知、感知与其文化价值判断开始出现差异。此外,游览者自身的教育背景、认知背景也直接决定了其对所感知景观蕴含背景文化信息的共情程度。在主客观要素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园林空间中虚实相生、自然与人文双璧的特质难以被现代人完整捕捉、感知和意会。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真实价值无法被识别、传达以及延续,进入意境感知缺失的阶段。现代人难以运用恰当完整的思维哲学语言同中国古代园林遗存以及传统人居文化对话,传统城市人居空间中的重要文化符号与内涵价值无法被准确识别捕捉。这一现实向中国园林文化、传统人居环境的研究、保护、传播以及再创造提出重大挑战。
在问题与矛盾中,中国古代园林也留下了一柄隐秘的“钥匙”,将其作为人们解读其复杂性与深沉意味的重要手段。匾额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构件,通常以建筑名称为主要内容,悬挂于主建筑檐下,表达建筑名称与等级形制。而在园林中,园林建筑的匾额亦以点题的方式,表达了园主的文化志趣,如拙政园的“远香堂”表达了“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意象。园林匾额成为园主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重要沟通桥梁,与其所对应的物理空间具有深邃的绑定关系。而如何感知、理解这一精神世界的表征,同时与其所对应的物理空间相互联系,则成为解读园林空间的下一个问题。作为游览者,如何感知、感应园林空间,也直接影响了其游览行为与游览方式,侧面影响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在此背景下,本书依托作者硕士、博士阶段的研究成果,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众包文字与图像交互视阈下苏州古典园林景观感知偏好与机制研究(21YJCZH137) 为支撑,以中国古代园林的结晶——清西苑园林为对象,解读中国古代园林中匾额所表达的虚拟意境空间的感知形式以及与其对应的实体空间的特征,并总结规律,为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现代解读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