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计文君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我们现在所能知道的这部书最早的样子。
曹雪芹在这部书的开头宣称,他要“令世人换新眼目”,这将是一部让人惊讶不已的全新而独特的书。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曹雪芹千门万户机关重重的叙事,首先震撼了最初的阅读者:书里的故事似乎是要告诉你什么,又似乎在“刻意地隐瞒”着什么,文字逗引着你刺激着你,让你想起了无数别的事情,你神游万仞思接千载,几乎所有的生命感觉都被召唤出来;你柔肠百转哭哭笑笑,你怔怔地望着躲在石头后面的曹雪芹,你懂了那狡黠的笑、辛酸的泪……于是你用批注来表达对此“千古未见奇文”的肯定和礼赞。最初的阅读者是曹雪芹身边很近的人,他们在批语中称呼自己为脂砚斋、畸笏叟、棠村……阅读、批注、传播,与写作如影随形地开始了。
曹雪芹生前曾完成过书稿,至少完成了包含重大情节设定和主要人物结局的初稿,批书的脂砚斋们是见过的,但是这部分书稿“被借阅者迷失了”,留存下来的只有前八十回。批书的脂砚斋们在批语中为“泪尽而逝”的雪芹恸哭,为“书未成”而抱憾,为书稿迷失而可惜,感觉自己的眼泪也要尽了。
那些借阅者在阅读的同时也在传抄。虽然还未见结局,书中的世界也足以魅惑倾倒所有见过这部书稿的人。无论壬午年除夕还是癸未年除夕,借助脂批留下的线索,我们约略推断出曹雪芹的卒年为一七六三年或者一七六四年,而批书的脂砚是何时去青埂峰下寻石兄的,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这部书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脂批《石头记》抄本,带着几分禁忌的神秘与艳情的诱惑,开始在京城里受到隐秘而狂热的追捧。但真看到这部书,内心的感受多半如爱新觉罗·永忠所言:“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能够拿到抄本、自家组织抄书的也绝非寻常人家,纵然未必都是怡亲王府这样的贵胄,却也得是有闲心闲钱之人。也有侥幸得到机会以此谋利者:乾隆中期之后,偶有一部抄出售于市中,居然昂贵到“数十金”。在辗转传抄的过程中,有些抄得严谨规整,正文、批语、抄批书人的署名及纪年一概照录,有些抄得粗糙,或只留批语而略去批者名号,或只抄正文,而书名有“石头记”,也有“红楼梦”。在嘉庆朝官至福建按察使的戚蓼生,早年去京城赶考时买到一部八十回《石头记》,上面虽然带有批语,却没有批书人的名号。戚蓼生为自己的藏本写了一篇文辞富艳、颇具见地的序文。这部抄本被完整保存下来,民国初年有正书局利用摄影技术出版了戚序本的石印本。
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年),程伟元经过数年的用心搜集,将所能见到的《红楼梦》各类抄本、残卷汇集到一起,邀请高鹗予以“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最为重要的是补续结局,后经由萃文书屋出版了木活字印刷、体例为一百二十回的《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此本中脂批除了极少几句混入正文之中没有被察觉,其余都不复存在。次年程伟元、高鹗又校改、付印了一个版本,在这一版中,小说前八十回被大量修改,以使情节前后贯通。这就是《红楼梦》传播史上影响深远的程甲本和程乙本。
此后风行天下的《红楼梦》印本几乎全部是以萃文书屋活字版为底本刊印的,唯一的例外就是有正书局的戚序本,只是此本虽有脂批,却无批者名号了。程本面世一百三十多年之后,“脂砚斋”三个字才再次戏剧性地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中。
这一百多年间,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成为了巨著和名著。清末著名评点家姚燮(大某山民)言道:“雪芹曹氏,以涵盖古今之学,撰空前绝后之书。”京城中流行的《竹枝词》中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之句。《红楼梦》对于当时之人来讲,俨然是高度与深度、品位与格调的标志。
j***s 2023-04-20 13:47:56
本套书开本厚大收藏性大于阅读性,纸质,印刷,内容都挺不错的。但是你这个快递包装不敢恭维,里面《水浒传》的涵套直接烂掉了,而且这一套看起来都不像新的,不知道是本来就这样,还是运输过程中损坏的。购货体验直接下降一大半,好在其它三套还完好无损。这一套我就自己用胶水粘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