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必学”为“爱学”
戴建业
同学们,这套五册《漫画历史线 趣读古诗词》,共选录古代诗词三百多首,囊括了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本的所有诗词,是你们必学的“古诗三百首”。它们全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硬通货”——课堂上老师必讲,下课后你们必背,期末或升学还可能必考。另外,我们还精/选了少量教材之外的经典名篇,这些补充的名篇都经过时间的“千淘万漉”,至今仍然万口相传。
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词,是我国的语文教育专家,根据这些诗词的思想艺术价值,对同学们身心有益的程度,以及对提高大家语文水平的巨大作用,反复为你们精/挑/细/选的精神食粮。“必学”就是你们必/须学,是对中小学师生教与学的硬性要求。
“必学”当然是外在的强制,同学们“应当”而且“只好”听从。“应当”是从情理上说的,学了这些诗词对你们大有好处;“只好”是从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来说的,同学们只有“学”这个唯/一选项——想学也得学,不想学也得学。
同学们听我这一说,可能都觉得“真没劲”。
因为“必学”并不代表“想学”,更不代表“好(hǎo)学”。
别急!
这套书独/特的编写方式,把强制性的“必学”,变为同学们主动地“想学”;把颇有难度的古代诗词,变为同学们轻松易懂的“好学”;把大家“望而生畏”的教材课文,变为你们废寝忘食的“爱学”。
记得当年上中小学时,我一看到古代诗词就有点发怵。由于一讲到古代诗词,老师不是说“情景交融”,弄得我一头雾水,不知道情和景如何交融,就是称赞“结构紧凑”,而我怎么也“看不出”哪里紧凑,老是怀疑自己有点弱智。这样,我小时候对古代诗词,慢慢从“怕学”变为“厌学”。
时空的相隔,语言的障碍,典故的生疏,使我们很难走近这些古代诗词,更难走近这些著/名诗人。读它们往往像雾里看花,即使背得滚瓜烂熟还是似懂非懂,尽管老师不断重复“意境优美”,可我们仍旧体会不到美在何处。谁都明白,这些诗词是青少年精神的“美味佳肴”,可同学们要是尝不出其中的味道,读起来必然“味同嚼蜡”。哪怕食品的营养再丰富,不能消化照样营养不良。
怎样才能把“必学”变为“爱学”,把“厌读”变为“趣读”呢?
我国古代一直强调诗画同源,北宋诗人和画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跋百之诗画》)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也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为此,我们特地请来优/秀漫画家锄见及其团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诗意”,呈现为形象生动的“画境”,把诗中的“无形画”,展示为画中的“有形诗”。同学们看画时就能体验诗情,读诗时又能想出“画面”,使得诗与画相得益彰。
从青少年的兴趣出发,全套五册都用动物漫画来演绎诗意,每一册既富于诗情画意,又洋溢着纯真童趣。如第①册《诗经·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正如首页开宗明义所说的那样,我们用动物漫画“还原古代诗词场景的‘片场’”,一只憨态可掬又“诡计多端”的小猫,抱着一大卷布匹来找小鹿交易,小鹿是那样苗条美丽,还天真地以为猫是来以布换丝的,后来才恍然大悟,明白对方不是来和她谈生意,是想借机来向她传递柔情蜜意。这幅漫画把我们带回了诗歌“现场”,一看画就知道诗说的什么“意思”,原先难解的《诗经》一下就变得明了易懂,原先的“怕读”一下就变成了“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