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之一,人们从远古就开启了通过歌唱记录生活、表达心情,进行社会生活的组织和管理,传播知识和文化的教育功能。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歌唱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发生了改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声部歌曲的旋律和独唱、齐唱的表现形式,开始乐于挑战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多声部旋律和需要高度协作的重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合唱教学已悄然成为学校音乐教育中迫切需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合唱是开展合唱教学最直接、最广泛、最有效的途径,以班级为单位的常态化、系统化合唱训练,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演唱表演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体验。通过练习与演唱优秀的合唱作品,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培养集体协作与包容,塑造集体荣誉与精神,追求和谐与发展,对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开展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的背景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植入红色基因,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必然要求,对于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和课堂,对于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意见中指出要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形成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
二、班级合唱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北京市海淀区在班级合唱方面有着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在2019年组建项目组进一步开展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依托教科书建设班级合唱课程,探索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措施,促进班级合唱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不断提升班级合唱教学品质。项目组希望在校园中推进班级合唱普及工作,希望学生通过一首首经典歌曲的学习,提高演唱能力,懂得团结协作,提升音乐素养、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参与项目组研究的老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我们将班级合唱作为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抓手和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途径,针对班级合唱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边研究、边实践、边解决问题。
合唱的基本理念与学习目标:我们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提出了“人人爱歌唱,班班有歌声”的合唱教学理念,实现面向人人的美育教育,形成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通过合唱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歌唱表现能力,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增强艺术表演活动中与人沟通交流、协调合作的团队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合唱的引领性学习内容:按照由浅入深原则,基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知识结构、合唱能力、认知特点、生活实际,我们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春晓》《茉莉花》《映山红》《游击队歌》等歌曲,确保中华优秀传统、革命传统音乐教育总体要求、核心思想贯彻始终。通过一首首经典歌曲的传唱,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合唱的学习方法与实践活动:在每一首音乐作品中,学生通过练习音阶、节奏,以及对歌曲关键乐句等方面采取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在实践演唱中习得能力,提升艺术与审美素养,培育“寓教于乐”的学习文化。
经过长期研究与实践,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包括班级合唱曲集、合唱音视频、合唱教学指南、游戏化学习视频等。我们期望这些成果对教师的班级合唱教学活动能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实现面向人人的美育教育。
本套书是项目组全体成员的经验与智慧分享,参与编写和教学视频录制工作的人员有:王欣、王金峰、张康康、辛萌、崔东玉、陈书博、高榆楠、李媛、蒋敏洁、刘俊、王晓霞、郭襄、张倩钰、吕欣桐、张洁莹。
班级合唱项目是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和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得以付诸实施,罗滨、马耀国、吴斌、孟大鹏、梁洪来、李金祥等领导和专家给予了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吴灵芬教授和王骐主任在百忙之中拨冗撰写序言,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匆忙,书中尚有诸多不足,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开展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的背景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植入红色基因,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必然要求,对于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和课堂,对于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意见中指出要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形成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
二、班级合唱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北京市海淀区在班级合唱方面有着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在2019年组建项目组进一步开展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依托教科书建设班级合唱课程,探索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措施,促进班级合唱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不断提升班级合唱教学品质。项目组希望在校园中推进班级合唱普及工作,希望学生通过一首首经典歌曲的学习,提高演唱能力,懂得团结协作,提升音乐素养、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参与项目组研究的老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我们将班级合唱作为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抓手和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途径,针对班级合唱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边研究、边实践、边解决问题。
合唱的基本理念与学习目标:我们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提出了“人人爱歌唱,班班有歌声”的合唱教学理念,实现面向人人的美育教育,形成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通过合唱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歌唱表现能力,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增强艺术表演活动中与人沟通交流、协调合作的团队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合唱的引领性学习内容:按照由浅入深原则,基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知识结构、合唱能力、认知特点、生活实际,我们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春晓》《茉莉花》《映山红》《游击队歌》等歌曲,确保中华优秀传统、革命传统音乐教育总体要求、核心思想贯彻始终。通过一首首经典歌曲的传唱,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合唱的学习方法与实践活动:在每一首音乐作品中,学生通过练习音阶、节奏,以及对歌曲关键乐句等方面采取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在实践演唱中习得能力,提升艺术与审美素养,培育“寓教于乐”的学习文化。
经过长期研究与实践,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包括班级合唱曲集、合唱音视频、合唱教学指南、游戏化学习视频等。我们期望这些成果对教师的班级合唱教学活动能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实现面向人人的美育教育。
本套书是项目组全体成员的经验与智慧分享,参与编写和教学视频录制工作的人员有:王欣、王金峰、张康康、辛萌、崔东玉、陈书博、高榆楠、李媛、蒋敏洁、刘俊、王晓霞、郭襄、张倩钰、吕欣桐、张洁莹。
班级合唱项目是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和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得以付诸实施,罗滨、马耀国、吴斌、孟大鹏、梁洪来、李金祥等领导和专家给予了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吴灵芬教授和王骐主任在百忙之中拨冗撰写序言,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匆忙,书中尚有诸多不足,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tpg0 2023-03-11 04:10:44
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白花还香。 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香,远远传来。 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我们一起唱着,茉莉花呀茉莉花,如此美丽,多么令人享受。 我们的歌声,满怀感情,歌颂茉莉花的美丽与神韵。 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我们为你献上美妙的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