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画史的转型研究,是近些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关注度很高的一个大题目,亦有形成学术风暴眼的态势。在现有的成果中,一方面有多年以来学术界的积累;一方面则是近期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这其中就有不少出自青年学者的新知新见。围绕转型提出的见解既有关于唐宋画史“中古”与“近古”概念的所思所想,也有基于绘画作品内涵旨趣和风格类型的所见所论,还有对于画家画作的所观所识。种种这些,或近或远,都与唐宋画史的转型研究扣合关联在了一起。本书的作者王中旭博士,是较早参入这一课题且成果突出的研究者之一,在他修学中国美术史博士学位期间,参与了我所主持的“中唐吐蕃敦煌石窟艺术研究”这一课题。敦煌壁画在唐宋之际有着前后通连的文脉气息,同时又呈现出各自独有的审美表述,而中唐正是这次转型的萌动期。用这样直观的实例来观察讨论唐宋画史的转型是有说服力的,这也为本书作者日后不断拓展的画史研究做了前期的铺垫。
王中旭博士毕业后就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的对象由石窟寺观壁画转向了故宫庋藏的书画作品,他的研究也因此进行了一次 “有难度的转型”。所说的难度,略而言之,是一次“术业有专工” 的跨专业转型。这次转型,关涉到古代绘画优劣真伪的赏析与评鉴。对中旭而言,除了既有的书画史知识和系统的学术训练之外,最重要的是尽快掌握书画鉴定方面的系统知识和经手过眼的实践能力,作转型入行的努力,即如常言,入这一行门槛很高。举例来说,传世的卷轴画,鉴别真伪、辨识年代是研究起手就要面对的问题,画作在民间流传递藏的过程中,存在着临仿、作伪、代笔等种种复杂现象,即便是博物馆的藏画,也同样有着诸多此类的不确定因素,而画中一图多见的“双胞本”“多胞本”更是需要反复细心地加以揣摩鉴别,这入门研究第一步考量的就是研究者的专业敏感、知识修养和鉴识能力。的确,这次转型对于他的再学习能力的测试和挑战在难度上应该是不设限的。
故宫丰富的书画收藏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善学者提供了最好的条件,有前辈
的指导带领,边干边学,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实践中得出真知,可称得上一种
“敏学”。读者如果留心检索一下本书收入的十篇论文,就会发现都是针对佛画而发
的讨论,如本书“导论”所言:除第一篇综论唐宋佛画的转型之外,余下的九篇都
是围绕着宋元以降的佛画作品所展开的个案研究。由此不难看出作者的研究路径和
方法。
佛画在晋唐时代,其精品力作以石窟寺观壁画为代表,画家以职业画家为主;至宋元明清,最具创造力的佛画则以卷轴画更能体现时代的成就及特色,画家除了职业画家,另有文人画家。也正是由于文人画家参与其事,佛画从晋唐的“职业佛画”中分离出来,从寺观庙堂进入文人的书斋案头,赋予了道释画更为多样化的风格面貌、审美意趣和品评标准。对于佛画在“近古”的这一转型,入宋以后的画史著述已特立了“道释门”,并设有专论。然而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对于入宋以后的“近古”佛画这一转变的观察阐释尚不尽如人意。基于对唐宋佛画这一学术史的整理,结合故宫博物院佛画藏品的特点,本书作者用心选出了关系唐宋转型不同面向的佛画作品,分列专题,深入讨论,由点及面,立意明确,发表的专论皆于要义处着力,起到了填空补缺的实效。
收入本书的十篇专论,作者特以“心相”作为书名相统属,不唯借用佛禅名相为解语,其中值得关注的仍是佛画转型规律和鉴定方法的探讨。归纳书中佛画转型的规律:其一属于图式的原创语义,也就是创作佛画所遵循的图像仪轨和佛教义理依据;其二是图式的演变逻辑,系指佛画图式因应时代审美而翻出的变体别样。二者之中一为佛画创作的基础,一为图本样式迁延发展的文脉。有关佛画鉴定的方法,按作者的表述,要点之一在于图式比对。画家作画离不开时代,故图式之间的比较对照是知题材、辨真伪、定年代的有效方法。要点之二是作同一时间段内的佛教卷轴画、壁画、版画的互证互校,找出其中的同异。上述的规律和方法看起来并不复杂,与书画研究的关注点相去不远,但在实际运用于佛画鉴定和研究时却有了专门的针对性,故能显出解读传世佛画的效用。相信读者亦可从文本和图片的对读之中一一感知,得到收获。
《心相》一书,目前呈现的是王中旭博士在佛画研究专题上的阶段性成果,但其中的论述多已关涉到唐宋画史转型研究的不同面向,若假以时日,加力拓展推进,期能于中国画史研究领域别开生面。
特致祝贺!是为序。
m***l 2023-02-10 06:16:36
您没有填写评价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