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把过往备份,让其
成为永恒
对于我为何走上自由写
作之路,曾有很多网友充满
了好奇。2014年、2015年
,我还在西安高新区某个城
中村做早餐小生意。至于场
所,其实,那就是一个临时
搭建的铁架子棚子,一长排
屋上面搭着帆布,村子里再
收租。
长排屋临街,一到上下
班高峰期,那条街上人来人
往,周边则是各种小吃店,
锅碗瓢盆,叮叮**,人间
烟火气十足。
有一天,我无意中用手
机进入QQ空间,就沉迷于
其中了。之后,每天下午切
菜、洗菜,在准备好第二天
的所用材料后,我就掏出手
机看看QQ空间文友们的日
志,从一位文友的空间进入
另一位文友的空间,仿佛是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我看
到了新天地。
后来,我开始写作,写
各种各样的文章。我曾经写
过一段关于西安到处拆迁的
说说动态,我感叹这些被拆
迁的后代,如何能找到他们
的精神家园,灵魂栖息地在
哪里。
我常常看着城中村的人
们发呆、思考,感慨人与人
之间的差距。经常看到戴着
安全帽、穿着还有泥的外套
的农民工来买馒头。他们都
舍不得吃包子,总是以馒头
为主,可能馒头更耐饿一些
。
有时,看着那一幢幢漂
亮的楼房,我心想,如此努
力的农民工们,何时能住上
那个带电梯的楼房呢?
其实,我也住不起那楼
房。
记得一位安庆的文友在
QQ空间给我留言:“你为被
拆迁的人感慨万千,有可能
人家连补偿款的利息都吃不
完……”
城中村的傍晚非常热闹
:小商贩的吆喝声,三轮车
的响铃声,上班族下班时的
脚步声……
我最喜欢的是一家旧书
摊,那里的书籍超级便宜,
10元钱能买好几本,每次买
书我都像捡到了宝贝。我经
常买书,因此阅读量大幅提
升,这也是我对那村子**
的眷念。在西安四年多的阅
读积累,为我后来从事写作
做了很好的铺垫。
2015年4月,我转让了摊
位回老家。最初,我在老家
镇上的服装厂干了几个月,
每天的工作是套裙子的里布
,有时做袖口。厂里的员工
都是附近的中年女性,按件
计薪酬,多劳多得,这份工
作适合照顾家庭带孩子的家
庭主妇,因为这工作比做营
业员自由点。
在服装厂工作时,我依
然忙里偷闲,时不时地在手
机上看看QQ空间文字,阅
读手头为数不多的书籍。
家里镇上的房子也装修
好了。我本来想一直这样在
厂里干下去,只是厂里的工
资比我想象的要低。早上7
:30上班,晚上10:30下
班,一个月只有1600元到
2000元的工资。内心总有
一丝丝不甘。
2015年8月,小妹打电话
让我去上海看看,我想,再
去试一试吧!如果没啥出路
,年底还是回老家上班。
到了上海后,我在老乡
的店铺里帮了几天忙,小妹
对我说:“算了吧!你做这
个还不如在老家呢!我找机
会问问我公司经理,看能不
能把你介绍进去。”
小妹所在的公司是一家
互联网公司,80%的员工都
是销售,只有几个程序员和
设计员。
小妹的部门经理也是我
们安徽老乡,一个85后女子
,她问小妹:“电脑办公软
件你姐姐都会操作吧?”小
妹说:“没问题,基本的我
已教过她了。”
……
有网友说我的文字代入
感特别强,很真实、接地气
、有时代感。也许这是对我
的鼓励,也是我的小小的优
势。不过,我深知,我的文
章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也
希望本书的读者朋友能多多
包涵。
出书只是对过去的总结
,对自己的鼓励。令人满意
的作品,应该永远是下一部
。
这本书中很多内容都是
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生
活中的心路历程。
虽然我是80后,但是我
的文字却会让不少60后产生
共鸣,我走入社会较早,记
忆力比较不错,同时又身处
网络自媒体洪流中,因而实
现了个体崛起,但愿更多人
在我的文字里也能找到些许
价值吧!
我在第一本书《追梦路
上,让灵魂发光》里写过《
那年陪母亲交公粮》《那些
年住过的城中村》等短文。
关于乡村生活,那些久远的
记忆,童年、少年,文字把
逐渐消逝的往事重新打捞、
备份,让其成为永恒,将是
我余生写作的主题。
写文字的人是幸福的,
我们可以把一辈子活成别人
的两辈子:一个是现实世界
;一个是精神世界。
继《追梦路上,让灵魂
发光》《人人都能学会的写
作变现指南》《只做唯一的
我,不做第二个谁》后,我
将继续探索、思考、记录。
感谢手捧此书的你。希
望你在我的文字里有所得。
2022年5月于安徽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