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写作源于一次“非正式” 学术晚宴, 席间我很荣幸获赠师兄杨斌博士刚付梓的《专利权无效判定双轨制研究》一书, 同时杨斌博士建议我尝试将这些年知识产权管理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我早年在珠海一家芯片设计上市公司从事知识产权及法务管理工作, 随后陆续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从事专利代理、专利代理机构管理等实务, 之后又回到企业全面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这种兼具甲、乙双方的工作背景使我经常思考如何凝聚各方力量, 共同让知识产权在企业中真正发挥价值; 同时, 我在各种场合参加的讲座、分享活动中, 也感受到知识产权同行对于知识产权工作的热情、困惑与期待, 自此, 著书这一想法最终成形。
知识产权是一个宏大概念, 并且各行各业知识产权工作特点和形态各有差异, 我将本书的知识产权工作聚焦在“互联时代” 语境下, 主要考量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 国家从战略层面明确万物互联时代下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而万物互联时代中又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金融科技等分支技术领域创新最为活跃; 第二, 万物互联时代下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车联网、芯片设计制造等行业共同面临的知识产权前沿热点问题都偏“软”, 如人工智能AI 算法模型保护、新的商业模式保护、计算机程序类专利申请与审查、核心技术源代码的保护、开源风险等问题, 这些都不同于传统行业; 第三,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 我在芯片设计公司、互联网公司有实务工作、管理经验, 芯片是万物互联中的核心一环, 同时由于我身处“中国车都” 武汉, 也时常和传统汽车企业、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交流碰撞与研讨, 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有了深入了解, 因此,本书的主要内容框定在“互联时代” 语境下的知识产权工作。
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追求实务与“干货”, 不求全, 以点带面, 重点介绍企业在开展知识产权工作中所面临的难点、痛点问题, 从知识产权管理各个环节入手来推动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企业参与商业竞争时如何彰显知识产权价值, 这里面既有国际知识产权大环境下“天时” 的优势, 也有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改善的“地利” 因素。
第二章主要介绍公司自上而下, 从老板到员工在知识产权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并介绍如何引导不同人员共同发力做好知识产权工作, 即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和” 因素。第三章主要介绍知识产权工作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难点, 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难点。例如, 如何让老板乐于在知识产权工作上花钱, 如何将知识产权工作成果“显现化”, 如何让研发人员对专利申请工作从“畏难” 走向“积极” 再到“精通”。第四章以专利生命周期为基线, 以策划高价值专利资产为目标, 以互联网企业和新能源汽车企业为代表, 系统介绍了在立项过程中的风险防控与结果输出,不同类型企业专利挖掘与布局的侧重点与策略, 挖掘产生的技术交底书传递的信息如何“保真”, 专利申请文件质量如何进行标准化管控, 以及从实战角度重点介绍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容易忽视的专利审查意见答复环节。第五章从企业产品形态、企业所处行业及产业链位置、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等不同维度介绍不同阶段知识产权工作重点、工作策略、知识产权运用方式, 使知识产权始终与企业发展同步, 并针对近年来知识产权获取、运用、刑事合规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介绍。第六章将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定位于企业的密切合作伙伴, 分别从服务机构、专利代理师的选择、管理, 案件的质量把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并介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如何让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增值的尝试性工作。
本书能够最终成稿并交付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 离不开各位领导、同行的支持和指导, 在我将著书这一想法与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法务官邓扬女士进行沟通时, 她对我这一想法非常赞同, 并鼓励我充分准备、认真提炼, 分享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经验。本书副主编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执行合伙人黄君军也同时具有企业知识产权和事务所丰富的管理经验,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 黄君军以其在F 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及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如何赢得客户信任的经验, 从知识产权权利获取、保护、运用、变现等各个维度对本书的内容、视角提出了众多宝贵意见和建议。此外, 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黄璐、《IP 之道》系列主编林炮勤, 以及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知识产权团队对丰富本书内容和校对付出了众多心血, 此处一并致谢。身处知识产权行业, 最不能缺的就是情怀, 我能拥有这么多优秀的领导、同行、同事, 是我的荣幸, 也是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