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普丽尔,你坐下了吗?”
1994年6月6日傍晚,我站在英国牛津的一栋维多利亚式房子的前厅里,那里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我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洗衣服和收拾行李,准备带学生参加夏季旅行。黄昏透过花园树木映射在窗上,形成柔和的斑驳。还有一年多才大学毕业的我,对即将到来的冒险之旅充满了期待。
电话那边的声音更加坚决了:“阿普丽尔,你现在坐下来听我说。”姐姐这通从地球另一端打来的电话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们平时并不亲近,自然不清楚她为什么会打给我。难道她不知道我出发之前还有好多事情要忙吗?
“阿普丽尔,爸妈昨天出车祸去世了,你得马上回家。”我坐了下来,目光已经呆滞,感觉天都塌了。我使尽浑身解数地想要尖叫,却什么也没喊出来,又试了一次,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撼动了整个房子。
你应该猜到这个故事的走向了:我的整个世界因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或者说,我的世界被卷入了变化的洪流之中。我的过去被连根拔起,指路明灯变得暗淡无光。
在那一刻,我之前的人生故事戛然而止,如今关于未来的方向,不论是跟我或父母设想过的,还是跟一年前甚至一小时前的情况相比,都已截然不同了。在那一刻,姐姐和我都被困在了未知之中,根本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我从未想过,还有许多人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今后的新常态
我们要知道,当前对全世界所有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全球经历了1918年以来影响最大的疫情——新冠肺炎疫情、20世纪30年代早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几十年来最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以及现代人类社会从未有过的重大气候灾难。而美国正面临自1968年来从未有过的社会紧张局势,更是为当下的困境雪上加霜。以上任何一个危机都足以撼动整个社会的安稳局面。如果全部同时发生,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今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流变之中:气候、公司、职场、事业、教育、公共医疗、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凝聚力、家庭生活、梦想、期望,等等,你一定还能再举出几个例子。变化和未知的覆盖范围之广,让人既跃跃欲试,又望而却步。
重要的不是变化的对象,而是当下变化的速度:今天的速度绝不会比昨天慢,也不会比明天快。这个世界之所以瞬息万变,不是单单一次疫情、一场自然灾害、即将开始的新学年,或是尚未找到的工作所导致的。本书也不是无所不能的魔杖,只要轻轻一挥,所有的问题就“嗖”地一下不见了。
本书基于简单的现实:无论在世界何处,改变只多不少。未来不会更稳定,只会更无常。未来本身其实就在不断变化。
人们并不习惯于这种大幅度的改变。也许我们在情急之下也会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但总体而言,我们更享受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即便是能够融入纷繁世界的人也会如此,因为他们明白自己可以依赖一些不会改变的规律。但如果改变才是“史无前例的新常态”的话,那我们需要整装出发,在新的规则下取得胜利。这也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流变究竟是什么
流变既是名词也是动词。我们所处的世界充满了变化(名词),因此我们要做的不仅是锻炼大脑,更需要让大脑中的想法流动(动词)起来。
如果你对自己和当下的世界稍加观察,就会发现生活在某些方面正以飞快的速度展开。比如曾经的生活规划现在停滞不前,或不复存在,公司制定的战略、团队的计划、家庭日程……一夜之间就可以完全被打乱。
而另一方面,世界又好像静止一般,陷入瘫痪且前路迷茫。不止整个世界如此,你自己也会感到困顿、沮丧、不安和彷徨。
所以如今的世界加速与减速并存,充满了不确定和未知,这让人感到恼火、困惑和焦躁。但这已是既定的现实,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在变化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