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洪帆老师都是200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的。作为同门师兄妹的我俩同年考入北电,共同就读于同一个导师郑雅玲老师门下,毕业后又一起留校,并在先后完成博士学业后加入我系电视剧教研组的教学中,这不能不说是生命中极罕见的缘分。
还在上学的时候,我们就经常一起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电影艺术》《当代电影》上发表论文,通常做同一个作者研究专题,他写作品分析,我写导演研究。那时就发现,他逻辑清晰,极擅架构;我感情丰富,文字细腻,我们几乎是非常自然地在一开始做编剧的路上选择了彼此搭档。
我们入行时正值千禧年刚过,电视剧的体量基本以20集/部为常态,但我们也写过为北京卫视定制的3集贺岁短剧。当时最红的编剧名叫海岩,爱情+ 悬疑双类型杂糅的写法是我们尽力模仿、学习的目标,虽然经常被彼时的制片人教育,大部分电视剧的目标观众都是“两低一高”(即低收入、低文化、高年龄)观众人群,但私下里,我们俩最喜欢的还是看制作精良、台词隽永的日剧,我爱北川悦吏子,他爱野岛伸司,我们都盼着有生之年能写一部媲美《悠长假期》的作品,最高规格上个“一黄”(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那就此生无憾了。
很快地,我读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博士,洪老师读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我们不再搭档,而是各自走向了不同的创作方向。我开始与上海的几家公司合作,专攻都市情感与女性励志题材,热爱看各种行业剧、职场剧的我坚信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尚未真正到来。电视剧的播出方式渐渐也从一剧4家省级卫视拼播,变成了两家省级卫视拼播,我们不再关注自己的作品能不能上央视,而是盼望着能被收视率前几名的卫视青睐。“这个戏如果湖南能播就好了!”或者“这个戏如果是东方拼江苏/浙江/北京…… 该多好啊!”
2010年,我的电视剧编剧作品《杜拉拉升职记》在上海东方卫视+北京卫视双台播出,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因为这个项目,我得到了一个工作邀请,是当时的一家名叫“土豆网”的视频网站要打造“跟电视剧制作水准一样的网剧”,于是邀请包括我在内的几个人作为评委来选择投稿剧本。来投稿的作品很多,但大多比较幼稚,其中甚至不乏向当时风靡的美剧《生活大爆炸》等借鉴创意的情况。评审活动结束,一个在卫视工作的好朋友问我,你觉得网剧的前景怎么样?我摇摇头说,要想达到电视剧的水平,起码还得好几年!
然后,就是昨天,我开着电视机,打开爱奇艺,打算看一期近期喜欢的综艺节目,边看边跟朋友说,最近满心焦灼,期待着我的新剧在腾讯视频尽快开播。隔壁房间,我儿子举着他的iPad,在B站(哔哩哔哩)上寻找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我同时是“优爱腾芒”四家的会员,外加为儿子购买了B站的大会员资格。虽然我跟洪老师共同教授的这门课依然叫“电视剧剧本创作”,但事实上,我已经很久无法区分我看的究竟是“电视剧”还是“网剧”,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我已经告别“电视剧”,只看“网剧”了。
作为学习电影史出身的两个人,我们从学生时代就很喜欢拿《雨中曲》和《日落大道》对比着一起拉片,同为展现无声片向有声片转型时期电影发展变化的作品,一个热情洋溢地拥抱新时代,一个黯然惆怅地吟诵着挽歌。读书的时候,我们经常互相提醒说:写作和教学必须跟上时代,求新求变!但如今,作为已经在编剧和教学岗位上奋战了近二十年的我们,确实也不敢说,我们做到了。在今天的课堂上,30—40集/部、单集时长45分钟的结构不再成为标配,反而12—24集/部的结构、高概念、强话题、重人设、短而精的网剧成为学生们一致推崇的目标和方向,对于我们的创作和教学来说,每一天都不断变化,需要我们快速更新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
还好,我们身边始终有年轻的学生和厚道的前辈。得知我们打算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视剧专业的学生们写作一本教材,但是欠缺剧本范例,我们多年的编剧前辈、师长和朋友们纷纷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赵冬苓老师向我发来了她的《红高粱》;吴楠、卞智弘老师发来了《十月围城》;高璇、任宝茹师姐发来了《归去来》《别了,温哥华》和《我的青春谁做主》;李潇老师发来了《大丈夫》的前几集。黄澜老师代表新丽传媒授权我们使用《虎妈猫爸》;我当年的学生,现任职爱奇艺的制片人齐康为我协调了爱奇艺和万年影业,授权我在教材和课堂中使用《无证之罪》和《最好的我们》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材范例。同时,圈内好友制片人全浩进、杨春晓,编剧杨哲、自由极光,也在我们写作过程中给予了许多无私帮助。我要向他们所有人鞠躬致谢!北京电影学院的校训是“尊师重道,薪火相传”,在我们编著这本书的时候,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前辈和同人们对我们的薪火相传。
最后,要感谢在采访、整理和初稿写作过程中给予了我们大量帮助的我俩共同的研究生们。他们是顾馨、纪桑柔、丁滢鑫、丁璐、佟璐璐、姜尚延、向添歌、雷丙鑫、陈天麒、陈荫庆、陶梦洁同学(排名按章节顺序,具体署名详见每章文后),我们也向他们表达由衷的谢意。
要强调说明的是,没有洪帆老师的学术架构能力和雄厚的专业功底,写作完成这本书是不可想象的。能与他同学、共事,我至为幸运。
感谢中国电视剧、网剧行业。感谢北京电影学院。能把青春献给你们,是我的荣耀。
张巍
2021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