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本书,是为了把我知道的东西说出来。
从事职业搏击工作十多年,我参与了多个国内、国际格斗赛事品牌的打造,也与人一起合作创立过自己的搏击赛事品牌。要想开拓搏击市场,必须让大众了解搏击,因此,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为杂志撰写搏击专栏,也跟人合作出版过泰拳教学书,介绍搏击知识,但直到写这本书之前,我从未公开写过武术类科普文章,这倒不是刻意隐藏,而是不知如何下笔。武术传承隐秘,充满暗语和禁忌,涉及大量不为外人了解的知识和技巧,需要千百万次训练才能触发感受,若不能习艺上身,便如雾里看花,下笔也无法精准表达。
近几年,职业搏击一度变得与传统武术水火不容。职业搏击有着一套复杂而精细的规则框架,并不代表某种技术流派,迈克·泰森的拳击风格至今无人复制,弗洛伊德·梅威瑟的技术也独此一家。与之相反,从战场到绿林,武术的规则只有一条——生存。战场残酷,江湖险恶,其中的危险比擂台复杂得多。搏击与武术属不同“物种”,比起争论孰高孰低,揭开武术神秘的面纱更有实际意义。
1954年,白鹤拳武者陈克夫与太极拳武者吴公仪在澳门打擂,成为金庸创作武侠小说的契机。本书的诞生,也源自一次比武。2007年,上海重现传统武术的闭门比武,胜负禁止外传。这种跟职业搏击完全相悖的做法,让我知道江湖仍在、规矩犹存,也让我认识了元门。一年后,我幸运地接触到了元拳(“望山篇”中源拳的原型)武者王潮(马胜利老师弟子),又过了四年,我才下决心跟随他练习。这四年,是我站在职业搏击角度对元拳观察和思考的时期。
瑰丽奇伟的武侠世界大多是人们凭想象构建出来的,但在武侠小说火起来后,真实的武术和江湖却依旧如海面下的冰山。“画鬼容易,画犬马难”,还原真实的过程是艰难的。因为难能,所以可贵。这次我尝试画出“犬马”,写一篇“硬核科普”武侠小说,不谈“气”“丹田”“内力”,而是用一套现代语言阐述古老技艺,如同拆开钟表的表盖,让大家看看表盘背后的齿轮是如何咬合运作的。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用小说的形式呈现我所了解的武术与江湖,名为“望山篇”,取一山更比一山高之意,代表男主角求道比武、不断成长的过程。
小说以1930年前后的上海为背景。这个时期是九一八事变前中华大地最后的平静期。租界奢靡繁华、歌舞升平,天空却密布战争的阴云。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势力在这里碰撞。上海青帮、日本黑龙会、国术馆、斧头帮、山东响马、红枪会、洪门、关东帮、大韩民国流亡义士,这些真实的帮派和组织,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留下一个个令人难忘的剪影。
当世界一意孤行地前进时,总有人用自己的方式坚守信念。武术是生与死的碰撞。在那个充满矛盾的时代,武者们如浮浪中的蚂蚁,守护着不同的立场,以自己的力量与技艺,在时代洪流中沉浮。这种与命运抗争、“一生悬命”的生死张力,就是我想展现的武侠美学。
两***假 2022-09-12 14:47:16
新书,快递速度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