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咖啡学》是笔者继1998年译作《星巴克:咖啡王国传奇》、2000 年译作《咖啡万岁:小咖啡如何改变大世界》以及2008年著作《咖啡学:秘史、精品豆与烘焙入门》(后文简称《咖啡学》)之后,第四与第五本咖啡“双胞胎”书籍。这两本书同时出版,实非吾所料。记得2009年5月,动笔写咖啡学两部曲的初衷,只想精简为之,10万字完书。孰料一发而不可收,10万字难以尽书精品咖啡新趋势,索性追加到20万字,又不足以表达第三波咖啡美学在我内心激起的澎湃浪涛,完稿日一延再延,直至2011年7月完成初稿,编辑帮我统计字数,竟然超出30万字,比我预期的多出20多万字,也比前作《咖啡学》厚了两倍。
这么“厚脸皮”的硬书怎么办?谁读得动一本30万字的大部头咖啡书?一般书籍约10万字,照理30多万字可分成3册出版,但我顾及整体性,又花不少时间整编为上下两册。
本套书的总论篇,聚焦于精品咖啡的三波演化、产地寻奇与品种大观。
我以两章的篇幅,尽数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精品咖啡的三大波演化,包括第一波的“咖啡速食化”,第二波的“咖啡精品化”和第三波的“咖啡美学化”,并记述美国第三波的三大美学咖啡馆与第二波龙头星巴克尔虞我诈的殊死战。
另外,我以六章的篇幅详述产地传奇与最新资讯,包括“扮猪吃老虎”的台湾咖啡,以及搏命进入亚齐(Aceh)的历险记。我也参考葡萄酒的分类,将三大洲产地分为“精品咖啡溯源,旧世界古早味”“新秀辈出,新世界改良味”和“量少质精,汪洋中海岛味”,分层论述。
总论篇的最后三章,献给了我最感兴趣的咖啡品种,包括“1300 年的阿拉比卡大观(上):族谱、品种、基因与迁徙历史”“1300 年的阿拉比卡大观(下):铁比卡、波旁——古今品种点将录”及“精品咖啡外一章,天然低因咖啡”。
我以地图及编年纪事,铺陈阿拉比卡下最重要的两大主干品种──铁比卡与波旁,在7 世纪以后从埃塞俄比亚扩散到也门,进而移植到亚洲和中南美洲的传播路径。最后以点将录的形式来呈现古今名种的背景,并附全球十大最昂贵咖啡榜,以及全球十大风云咖啡榜,为本篇画上香醇句号。
本套书实务篇,聚焦于鉴赏、金杯准则、萃取三大主题,我以十章逐一论述。咖啡鉴赏部分共有五章,以如何喝一杯咖啡开场,阐述香气、滋味与口感的差异,以及如何运用鼻前嗅觉、鼻后嗅觉、味觉以及口腔的触觉,鉴赏咖啡的千香万味与滑顺口感。
第二章论述咖啡的魔鬼风味,以及如何辨认缺陷豆。第三章杯测(coffee cupping)概论,由我和已考取美国精品咖啡协会(SCAA)精品咖啡鉴定师(Q-Grader)资格证的黄纬纶联手合写,探讨如何以标准化流程为抽象的咖啡风味打分。第四章与第五章深入探讨咖啡味谱图,并提出我对咖啡风味轮(flavor wheel)的新解与诠释。
第六章至第七章则详述金杯准则的历史与内容,探讨咖啡风味的量化问题,并举例说明如何换算浓度与萃出率。最佳浓度区间与最佳萃出率区间交叉而成的“金杯方矩”,就是百味平衡的咖啡蜜点。
咖啡萃取实务则以长达三章的篇幅,详述手冲、赛风等滤泡式咖啡的实用参数以及如何套用金杯准则的对照表,并辅以彩照,解析冲泡实务与流程,期使理论与实务相辅相成。
全书结语,回顾第三波的影响力,并前瞻第四波正在酝酿中。咖啡美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精品咖啡学》撰写期间遇到许多难题,本人由衷感谢海内外咖啡俊彦的鼎力相助,助吾早日完稿。
最后,将“咖啡万岁,多喝无罪”献给天下以咖啡为志业的朋友,唯有热情地喝、用心地喝,才能领悟“豆言豆语”和博大精深的天机!
z***7 2022-08-14 17:1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