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目的是追溯是什么给予日本——特别是其艺术——特殊的品质,以及是什么为个体和社会意义上的人类价值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当然,要给这个定义了日本文化的精髓和美学成就的风格做出明确的描述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试图解释其中的一些感受,正是这些感受让这一风格得以发展且变得独特。这其中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涉及同样应用于艺术和建筑的哲学与宗教概念。与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对物质性的欣赏,它反映在广泛的表现形式上,这些表现形式注重物质的内在品质,而非其展现意义的能力。然后是仪式的世界,即宗教仪式和世俗仪式主义的美学层面,例如茶道或戏剧中的经典姿势。最后还有在时尚和平面艺术中的对材料的欣赏。实际上,这些现象是相互关联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潜藏在对物质材料以及物件和设计中物质性的爱的背后。因此,这些紧密的关联——使用事物的方式,于是还有仪式主义,以及最后,对物及其所充满的精神的爱与关怀——能够通过传统展现出来。例如,在京都,为不再用于缝纫的针举行的葬礼。
很明显,这些与外国人或非此领域内的专业人士不可能完全理解日本的艺术和文化的论断相矛盾。我并不这么认为,而且我相信或许同其他艺术一样,对日本艺术的鉴赏是阐释的问题,这与观者的感性及其对这种感性的运用密切相关。从本质上来说,即使不是日本人或专业人士也可以从日本艺术中看出其所表现的人的特质。当然,如果没有专业基础,就很难让作品说话,而却很容易让作品说出异于创作者意图的话,于是扭曲其本意。因此,熟悉一些阐释方法并发展相应的感性是必要的。这也是我在此提议去做的事。同时,我相信虽说直接的经验有助于培养一个适合的方法,但还是很难为此确立一套确定的规则。这种方法也将会被持续修正,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寻求新的道路去理解事物是重要的,就算这些路被前人走过很多次。
几年前的一个秋天,智利画家罗贝托·马塔(Roberto Matta)对日本当代建筑的热情感染了我,尤其是对丹下健三为东京都厅舍设计的建立在西新宿的庞大的新摩天大楼群。那时他正好在日本领受恩赐奖(由日本学士院颁发)。在东京待了两周后,马塔在回法国的飞机上过上了他84岁的生日。但在临走之前,他强烈地想再度造访日本民艺馆,去品味其氛围,再去观赏一些瓷器,并且购买些织物样品。
我被马塔的热情感染,并陪同他前去博物馆。我对他观看那些我研究了多年的东西时的样子,以及能够对丹下健三的巨型建筑和精致极简的流行艺术以同等的态度做出回应的能力所着迷。马塔为爱从当今世界的工作、人际交往,更重要的是从艺术中消失的事实而感到遗憾;他也为人们为了逃避爱的影响和风险而藏在官僚体制、工会实践和学院派的背后感到遗憾。在日本,他会说:“你看,人人爱其所做。”我对在日本或西方的爱的在场或缺席并不十分确定,但是马塔确实毫无疑问地找到了理解日本的或任何其他艺术的关键:爱、热情、奉献。
****9 2022-07-07 00:00:51
不错,值得一读,了解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