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为什么我们要了解行为心理学
我1998年出国,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博士学位。虽然当时是在商学院读书,但我发现我更感兴趣的是心理学。于是我学习了很多心理学专业的课程。直到今天,我的研究和教学都和心理学紧密相连。我经常在想,为什么心理学让我这么感兴趣?这么多年学习、思考下来,最有说服力的一个原因是,不仅因为它有趣,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更好地了解了我是谁、我是如何做决策的。而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心理学也让我对他人有了更系统、深入的了解。
不知道你会不会对以下这些场景有同感:在面对诸多选择时,感觉无从下手;对曾经做的决策后悔,绞尽脑汁问自己,为什么当初做了那个决定;怀疑自己的选择,为什么精心做出的决定与努力并没有给我们带来预期的幸福;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满,抱怨声往往大于改变的勇气与决心。这些问题看似不大相关,但它们都指向一个底层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到底是如何做决策的?这背后是否有规律可循?这些规律是否帮我们做出了最好的决策?如果不是,我们如何能在了解背后规律的基础上,做出更优的选择?系统地解释并回答这些问题,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也是在这本书里我想和你分享的知识。
行为心理学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决策规律。通过几十年的发展,行为心理学发现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人的决策不是完全理性的。换句话说,我们即便是做非常重要的决策,也并不是像AlphaGo(阿尔法围棋)一样,完全客观地分析出每种可能性出现的概率,以及它能给我们带来的效益,然后经过严谨的计算,最终得出一个最优的选择。相反,我们的大部分决策是冲动的、快速的,而且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但大部分人的决策过程其实都存在规律,这使得行为科学在近些年来备受关注。从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首次颁给一位行为心理学家后,2017年、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颁发给研究行为科学的研究者。他们代表着一群学者,努力通过严谨的研究,向我们解释人到底是如何做决策的。而了解这些规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在这本书里,我将尝试系统地从行为心理学的视角,为你讲解人们做决策的过程。
在开篇部分,我介绍了本书的核心话题:我们是否了解自己,以及我们的大脑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之后,我用三个章节介绍影响我们决策过程的三个重要维度,分别是:情绪、思维方式以及环境因素。你会了解到“感觉”对我们的重要意义,但并不是所有的情绪对我们都同等重要,而在情绪主导下的你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在思维方式上,我们喜欢偷懒,经常通过一些思维捷径做决策。另外,决策环境也会对我们产生系统的影响:信息的不同展示方式会影响你接受的程度;自己独自做决策,还是在朋友亲人在场的情况下做决策,你最终的选择很可能不一样。了解情绪、思维方式以及环境对决策的影响,会让你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决策往往呈现系统的偏差。
在第四章中,我将介绍人们是如何记忆历史的。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的大脑会像录像机一样如实地记录吗?事实是,我们会有选择性地记忆一些内容,也会不经意地扭曲历史,所以记忆并不完全可靠。
记忆并不完全值得信赖,那么我们能准确地预测未来吗?在第五章里,你会了解到,对于未来,我们的预测也往往会呈现系统的偏差。我们会过于乐观,放大单个事件的影响。在这章中,我还将和你探讨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到底什么让我们幸福?
在最后一章里,我会介绍行为心理学在实践中的一些重要应用,比如:如何能设计出更好的方法帮助他人改掉偏见?如何帮助年轻人多存钱?如何推动更多的人参与环保?如何帮助自己以及他人做出更好的决策?
行为心理学里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概念,叫“助推”。这个词来自英文“Nudge”,它的原意是用胳膊肘轻轻地往前推。而在行为心理学中,它代表我们可以通过一点小的努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好的变化。如果你想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出更优的决策,希望你能在这本书中有所收获,并在了解行为决策背后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有效地助推自己和他人做出更好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