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融会,以育贯通
受本书的作者、厦门英才学校付晓秋校长的委托,为本书写一段序言,我感到非常荣幸。既是出于对付校长毕生追求教育事业的尊敬,也是出于对我们共同关注和探索的美育的期望。美育这两个字大家都不陌生,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当中,我们的社会始终在倡导美育,其间虽有停歇,却从未中断。此外,近年来我们对美育的倡导与以往更有所不同,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美育,使得我们有机会在理论上和在实践中对美育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我一直认为,美育既是理想的,也是现实的。理想引导着人们不断地向往,现实则是要让这种向往真实落地。如果我们时至今日对美育的认识仍然有所欠缺,那么问题肯定出在“现实”而非“理想”。也就是说,“现实”阻挡了“理想”的实现,“理想”没能脚踏实地。
到目前为止,美育是否应作为一个具体学科仍有待讨论,但美育无疑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由许多课程相互衔接而成的教学体系,所以它无法脱离整体而孤立存在。美育的价值体现在教育领域的不同方面,这其中有特殊性,也有共同性,在广义的艺术教育领域中尤其显著。所谓的广义艺术教育,就是超越狭隘的专业壁垒,从艺术思维的角度出发,研究艺术与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启发受教育者能够从不同的立场,重新认识问题,重新思考问题。因此,将美育作为教育研究的前提,教育育人的意义才可以彰显,教育育人的目的才能够达到。没有美育参与的教育,能否算作完整的教育,这本身都是个问题。融美育于教育,融美育于教学,融美育于生活习惯之中的教育,才是我们所有的教育机构、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教育要立德树人,这是大家的共识。我们常说,需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就是要全面和完整地培养受教育者。五育就是全面,并举就是完整。但全面并不是内容意义上的多少,完整也并不是形式意义上的齐全。全面是因,是立德。完整是果,是树人。因此,五育并举的实质,是思维方法上的触类旁通,是学科领域间的融会贯通——做不到如此,五育并举就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就会变成一句漂亮的空话。
五育如何做到“并举”,而不是“并置”,关键在于五育之间的彼此关联,没有了关联,教育就会孤立,教学就会顾此失彼。而五育之间最有效的关联方式,则是“以美融会”“以育贯通”,就是用美育贯穿其他教育,用美育浸润其他教育,使得它们相互启示、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最终达到和谐孕育的目的。因此,我们尽可以将美育理解为一项以和谐为宗旨的完美的孕育过程,也就是从审美教育到美的教育、教育之美。五育并举的价值还在于它们的非功利特征,引导学生更多关注事物的相互联系,而非相互对立;引导学生更多关注事物的形成过程,而非最终结果;引导学生更多关注事物的相对因素,而非绝对标准;引导学生更多关注事物的感知判断,而非经验判断。
五育并举还须落实到系统的教育活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它贯穿于受教育者的启蒙教育阶段。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每一个环节都无法忽略,忽略意味着中断,而中断则意味着失去,失去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可能。它需要科学的管理和系统的设计,需要循序渐进,甚至需要做到因人而异。以美育为起点的五育并举既不能提早,也不能滞后,更不能缺失。正因如此,十五年一贯制的美育研究理念和实践才显得至关重要,这是成就美育事业的先决条件,也是 “以美育人”“五育并举”实现的保障。
近两年来,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与厦门英才学校一直在进行科研合作,共同探讨“以美育人”“五育并举”在教育领域最终落地的可能性,尤其是聚焦于十五年一贯制的美育教学实践研究。到目前为止,这项研究显现出来的价值不仅重要,而且意义匪浅,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如何化解教育中的困难,如何面对未来的教学,如何引导未来的孩子。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费尽心思地探讨美育理论,苦思冥想地寻找实践方法,最终将研究的重点落在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贯穿始终这个切入点上。“五育并举”是原理,“以美育人”是思路,而“十五年一贯制”就是方法。这是一次以高校参与中小学的方式合作开展的美育教学实践研究,这在高校和中小学以往的科研合作中并不多见,我们与英才学校算是“捷足先登”了,我们做了一些人们想做却还没有做的事情。在这项研究课题中,研究的人员需要从“生活” “学科” “艺体”“主题活动课程”四个方面着眼,从不同年龄、不同科目、不同学生的需求入手实施计划。具体地讲,包含美育对于生活实践的启发作用,美育对于语、数、外等主体课程的参与作用,美育对于美术、音乐、教育等课程的衔接作用,美育对于课外主题活动的指导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实施、总结得失、积累经验。我们很辛苦,但也很光荣,毕竟我们的研究工作已经涉及了美育中的管理评价、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设置等一系列深层问题。
得益于全体参与研究者始终保持的热情和信念,我们的工作才能连续不断地取得进展。如今,在付校长的著作出版之际,我谨向厦门英才学校的老师们,以及我们出色的研究团队表达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