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欧洲的身份危机
就在几年前,当西欧人畅想未来时,他们的想法几乎全部是关于如何执行1992年已经确立的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的经济和税收改革。一些人翘首企盼着统一货币、消除内部关税以及公民自由流动带来的前景,而另一些人却是在犹豫甚至恐惧中等待着这些改革的发生。不过,总体上来说,共同体内部的国家都是通过一个特别狭窄的视角来看待欧洲正在面对的问题。首先,他们都从非常褊狭的角度来看欧洲的构成。其次,他们更多地关注与未来经济问题有关的挑战,却对过去曾强烈爆发过的问题关注不足。组织的名称“欧洲共同体”暴露出一个问题——战后政治格局带来的安逸实际上缺乏深谋远虑。所谓“欧洲共同体”其实是名不副实的。它本质上是西欧共同体附加上已经造成诸多问题的希腊。对这些国家来说,“欧洲”的边界止步于所谓“铁幕”(Iron Curtain),因为“铁幕”以东就是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了。“铁幕”以东的国家虽然贫穷,却是西欧不幸的远亲。它们不仅在经济上与欧洲共同体没多大关系,甚至在军事方面也与欧洲共同体越来越疏离了。
在这个“小欧洲”里,民族主义、经济竞争和社会矛盾这样的老问题仍然存在,但至少是可控的。北爱尔兰、科西嘉以及西班牙北部的分裂主义运动尽管依旧如火如荼,但都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在地理上也相互隔离。在南蒂罗尔(South Tyrol)、布列塔尼(Brittany)和加泰罗尼亚(Catalonia)等其他地方,20世纪70年代的小民族主义(micronationalist)运动已经广泛地演化成了民俗观光的卖点。在布鲁塞尔晋升为欧洲共同体首都的时候,甚至连瓦龙人(Walloons)和佛兰芒人(Flemings)之间的敌意都消退了。虽然曾导致几百年战争的国家边界早就通过条约来确定,并受到《赫尔辛基协议》(Helsinki Accords)的保护,但是,随着1992年改革计划的实施,国与国之间的边界似乎注定变得无足轻重了。英格兰对是否加入欧洲依然游移不定,但是,英国的其他地区却并没有这样的犹豫,而且“英吉利海峡隧道”(Chunnel)还有望将法国和英格兰联合起来,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彻底结束英国在地理和心理上的孤立状态。在军事和经济上对美国的依附已经让欧洲烦恼了四十年,所以,欧洲共同体打算以与美国平等的伙伴身份出现在国际事务中:这不仅是摇摇欲坠的美国所面临的挑战,还是对作为重要经济力量的强大日本的挑战。1992年的欧洲打算成为勇敢的新世界,民族主义导致的老问题在其中简直没有任何重要性。
现在看来,这一观点是多么幼稚。几个月的混乱过后,当曾经隔离东欧,保护了西欧的“铁幕”升起时,显露出来的却是一个东起乌拉尔河的广阔而极度危险的欧洲。西欧的民主国家起初还对此报以狂热的回应,但当莫斯科引发的一波又一波的强烈冲击不可挽回地改变了欧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早已适应的政治版图时,它们很快就变得又错愕又恐惧了。与此同时,已经贯彻了四十年的政治策略,为法国和德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让英国能够偿还帝国时期欠下的“殖民债”,但也在西欧民主国家内部引起了一种仇恨外国人的情绪。
民 族 主 义、 民 族 优 越 感(ethnocentricism)、 种 族 主 义(racism),这些被认为早已从欧洲人灵魂中驱除出去的幽灵,在蛰伏了半个世纪之后,带着更加强大的力量重新回到了欧洲。苏维埃联盟分裂成了众多的自治共和国,但是,许多自治共和国并不比它们想要摆脱的苏维埃联盟更加稳定。曾经令人畏惧的华沙条约组织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接连不断的相互斗争;债务缠身的政府被族群矛盾搅得不得安宁,希望能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找到一席之地。统一之后的德国正在寻求一种新的身份,大街上到处是要建立一个“德国人的德国”的呼声。在19世纪被称作火药桶的巴尔干半岛再一次爆发了内战。这些让人震惊的、持续不断的事件对西欧的震动不比对东欧的小,由此产生了一场深刻的身份危机,它引发人们思考:欧洲人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如何看待他们的社会以及他们的邻居。
u***q 2022-04-01 22:18:31
中世纪起源和神话的区别,看一个真实的世界。这次趁着网站搞活动优惠力度大下单,隔天就到手了。总的来说,这是一次比较愉快的购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