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恩师方壶翁永年先生即将八十寿诞,同学们提议编辑一本纪念文集,以此表达恭贺之意与感恩之情。此举很快得到所有方壶楼师友的认可与踊跃参与,随后又因先生多年来对故宫出版社的学术指导与大力支持,故宫出版社欣然纳入出版计划。于是与杜娟、安永欣、赵琰哲、郭怀宇诸同学,加上出版社编辑朱蓝组成编纂小组,商讨编书体例,审核文章内容,汇集大家近年比较满意之论文以成此集。其中,以杜娟、安永欣两位同学出力最多。以薛永年先生《中国画笔墨的演进》为开篇,之后按照宋元书画史、明清书画史、近现代美术、古代书画鉴藏、理论评论五个专题,共编入文章43篇。
书稿已成,得先生恩准,同学们推举我在卷首写几句话,不胜荣幸也无限感慨。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在我们心中,永年师依然盛年模样,声如洪钟,学富五车,因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而有“薛夫子”之称,不由忆起当年与先生合作编书的情形。
20世纪90年代,作为年轻的古典美术编辑,初次策划一套大型八开系列厕册“古代画家精品集”,得到单位批准,从“四王”“四僧”人手,“四王”先选了王翠作为第一本,主编请了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记得徐先生和我说,我这个主编,只负责选代表作品,书中文字你要另请他人。徐先生能够允诺编书已经大喜过望,先生的意见焉有不从之理,“您说让谁写我就请谁”。徐先生说:“老薛,请老薛写,老薛的文字我喜欢,我和他的观点最为一致!”于是就奉献给读者们一本绝无仅有的古书画鉴定与研究的学术经典——徐邦达编、薛永年撰文的《王翠精品集》。这是读者之幸!而作为年轻编辑的我,更加幸运的是有了亲近两位著名学者的机会,得闻绪论,聆听教诲,生平第一次把编辑工作当成学问来做。这更是编辑之幸!在两位先生的指导下,编辑了工作目录,搜集了所有能找到的王翠作品,手绘表格,按年代顺序,把作品名称、尺寸质地、收藏单位、本人款题、历代著录等内容,工整抄人表中。另将作品照片缩小复印整理,以便联系博物馆申请图版以及编辑校对之用。由此完成了一份有关王翠的基本学术资料,并且查阅相关研究论著,也引起了本人深入学习与研究四王绘画以及古代美术史的愿望。2000年得偿夙愿,脱产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在薛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了三年的博士生涯,完成了以王鉴绘画与鉴藏研究为主题的博士论文,结识了诸多师友,从此也与书画鉴定与鉴藏研究结下难解之缘。
此后的工作中,依然不断得到薛师的指导。这次因为和同学们一起编辑文集,相聚颇多,时常交流讨论。回想多年来跟从薛师学习的同学们越来越多,人人获益匪浅,论起心得体会,大家会心之处更有许多共同的认识。每每谈到学习的收获以及薛师教学的特点,感悟深者大概有三。其一是先生学术研究具有国际视野。先生虽为传统文化功底极为深厚的学者,却不为传统所囿;先生治学视野广泛,一直关注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其二是美术史研究中,对鉴藏研究甚为关注,很敏锐地把握学术研究的动态和前沿。其三是对风格学研究和图像史研究的重视与研究方法的应用。薛先生名下的同学们已百余人了,在先生的指引下,大家的美术史研究,根植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传统之中,又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与研究方法,但又不完全相同于欧美的新艺术史。对于先生引领大家的这条学术之路,我们大家有个新的共识称作“新传统美术史”,薛师以为如何?
书稿已成,得先生恩准,同学们推举我在卷首写几句话,不胜荣幸也无限感慨。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在我们心中,永年师依然盛年模样,声如洪钟,学富五车,因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而有“薛夫子”之称,不由忆起当年与先生合作编书的情形。
20世纪90年代,作为年轻的古典美术编辑,初次策划一套大型八开系列厕册“古代画家精品集”,得到单位批准,从“四王”“四僧”人手,“四王”先选了王翠作为第一本,主编请了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记得徐先生和我说,我这个主编,只负责选代表作品,书中文字你要另请他人。徐先生能够允诺编书已经大喜过望,先生的意见焉有不从之理,“您说让谁写我就请谁”。徐先生说:“老薛,请老薛写,老薛的文字我喜欢,我和他的观点最为一致!”于是就奉献给读者们一本绝无仅有的古书画鉴定与研究的学术经典——徐邦达编、薛永年撰文的《王翠精品集》。这是读者之幸!而作为年轻编辑的我,更加幸运的是有了亲近两位著名学者的机会,得闻绪论,聆听教诲,生平第一次把编辑工作当成学问来做。这更是编辑之幸!在两位先生的指导下,编辑了工作目录,搜集了所有能找到的王翠作品,手绘表格,按年代顺序,把作品名称、尺寸质地、收藏单位、本人款题、历代著录等内容,工整抄人表中。另将作品照片缩小复印整理,以便联系博物馆申请图版以及编辑校对之用。由此完成了一份有关王翠的基本学术资料,并且查阅相关研究论著,也引起了本人深入学习与研究四王绘画以及古代美术史的愿望。2000年得偿夙愿,脱产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在薛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了三年的博士生涯,完成了以王鉴绘画与鉴藏研究为主题的博士论文,结识了诸多师友,从此也与书画鉴定与鉴藏研究结下难解之缘。
此后的工作中,依然不断得到薛师的指导。这次因为和同学们一起编辑文集,相聚颇多,时常交流讨论。回想多年来跟从薛师学习的同学们越来越多,人人获益匪浅,论起心得体会,大家会心之处更有许多共同的认识。每每谈到学习的收获以及薛师教学的特点,感悟深者大概有三。其一是先生学术研究具有国际视野。先生虽为传统文化功底极为深厚的学者,却不为传统所囿;先生治学视野广泛,一直关注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其二是美术史研究中,对鉴藏研究甚为关注,很敏锐地把握学术研究的动态和前沿。其三是对风格学研究和图像史研究的重视与研究方法的应用。薛先生名下的同学们已百余人了,在先生的指引下,大家的美术史研究,根植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传统之中,又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与研究方法,但又不完全相同于欧美的新艺术史。对于先生引领大家的这条学术之路,我们大家有个新的共识称作“新传统美术史”,薛师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