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套装说明
“产品经理”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宝洁公司,后来它在IT领域大热,成了无数人憧憬的岗位。但彼时的产品经理还带着特定行业的限制,于是我的那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超前口号也因此遭到很多人的抨击。
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岗位的细分,原先专属于特定行业的产品经理岗位在“互联网+”趋势的带动下扩散至各个行业,原先产品经理的职务也分散到了更多人身上。产品人员、技术人员、设计人员、运营人员,所有和产品工作相关的人,开始合力承担产品经理的工作,成为“泛产品经理”。时代确确实实朝着“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方向在发展,只不过这个方向并不是指原先固定的产品经理岗位,而是这个岗位背后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
工作十几年,我也渐渐意识到,所谓的“产品经理”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它不过是一个职业、一个岗位,是公司解决问题的阶段性方案。这个岗位的本质——产品创新,才是公司永恒不变的追求。
作为一个想做产品的新人,往往无法一蹴而就,通常需要先了解所谓的“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接触尽可能多的产品,然后学习这个岗位背后的底层思维,最后才能更进一步去实现产品的创新。这是广义产品经理的成长路径,也是我个人的亲身经历,它们一一体现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图书中。
2006年,我正式加入阿里巴巴,主要负责一些2B 的产品。在这三四年的时间里,我做了各种一线产品,总结了自己日常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所见所思,形成了我的第一本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书中比较细致地描述了产品新人必须了解的需求的采集、整理、分析、管理工作,项目的计划与控制,以及如何与团队协作、怎样理解战略、如何提升个人职场能力。这本书意在让产品新人们知道,踏上做产品这条路后的每一步应该怎么走。在设计这本书的封面时,我选择了“柠檬”作为产品新人的象征,因为我觉得它虽然酸涩,但拥有着十分靓丽的颜色,正好体现了新人们青涩却充满朝气的特点。
写完第一本书没多久,2010年4月,我从阿里巴巴集团转岗到了淘宝天猫,从2B领域转到了2C 领域。我参与了淘宝的垂直市场开拓、淘宝天猫会员体系/营销工具的开发、大型活动的策划……经手了更多类型的产品,也感受到了这个过程中的各种痛苦和遗憾。
2012年,为了接触更多的产品形态、与更多高手交流,我离开了淘宝天猫,转岗到阿里巴巴集团总部的产品大学,把自己的经历和与高手交流了解到的案例一一整理,于2013年形成了我自己的第二本书《淘宝十年产品事》 。这本书里记录了淘宝早年的很多产品案例,案例中的很多产品直到今天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如商品类目属性、搜索系统、交易系统、评价系统,以及同样值得一提的旺旺,读者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其中又有哪些经验和教训。虽然实战的学习效果最好,但通过案例进行学习的效率最高。因为阿里巴巴和淘宝的标志都是橙色的,所以在这本书的封面中,我选用了“阿里橙”这个直观的元素。
2014年,我从阿里巴巴正式离职,做了半年的自由职业者,通过在全国各地讲课、做顾问,了解了各种行业、各种公司的做法,开始逐渐破除“只知道阿里巴巴怎么做,只知道大公司怎么做”的局限,并逐步确立了自己想做的事。在阿里巴巴任职的最后两年中,我曾负责过阿里巴巴内部的创新孵化器,于是2015年我开始创业时,将创业方向定为“创业者服务”。在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的这段时间里,我体会到在“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上的人实在有限。现实中,人人都可能需要做一些产品经理的工作,掌握一些产品经理的能力。于是我将产品经理的产品思维模式和做事方法提炼、总结出来,在2017年出版了第三本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写给泛产品经理》 。这本书中提供了一套产品从无到有的逻辑,以及一张完整的知识图谱。从产品概念和分类、需求采集与转化、功能细化与打包,到研发执行,再到运营与迭代的各方面内容都有涉及,相信对所有从事产品行业,甚至各行各业的职场人士能有所帮助。因为这本书的读者是“泛产品经理”,所以我选用了“柚子”作为书的封面元素,它和柠檬很相似,但比柠檬个头大、成熟,就像一个有一定经验基础,渴望继续成长的“泛产品经理”。
到了2018年前后,我开始做产品创新独立顾问,服务了包括京东、字节跳动、华为、中国银联、平安集团、上海汽车、得到等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产品思维是方法,而产品创新是目的。只有完成从想到做、从思维方式到做事方法的转变,才能使产品创新落地。于是我筹备了一段时间,于2020年出版了自己的第四本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创新版):低成本的产品创新方法》 ,我在书中总结了一套低成本产品创新的方法论框架,我将其概括为5MVVP模型,具体流程为案头研究(Paperwork)、原型设计(Prototype)、产品开发(Product)、运营推广(Promotion)、复制组合(Portfolio),它涵盖了创意从无到有、从点子到产品再到产品矩阵的全过程,希望能够帮助正在做产品创新的人或组织。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创新版)》的封面我思考了很久,最终将主题元素定为“金橘”。它很小但具有很大的功效,寓意从小处切入,用低成本实现伟大创新。
有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一路下来我的四本书都选用了芸香科水果作为封面元素,除了它们各自指代的含义,背后其实还包含了另一层用意。
柠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入行版):互联网产品经理的第一本书》
橙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案例版):不可不知的淘宝产品事》
柚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思维版):泛产品经理的进阶之路》
金橘:《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创新版):低成本的产品创新方法》
芸香科是水果中的第二大科,之所以不选择第一大科是希望所有产品人都能保持虚心自谦的态度。另外,据说芸香科的植物可以随意杂交,我认为这正好对应着产品经理或产品从业者多元适配的特点,他们需要在不同环境中、不同需求下,不断地调整自己。这也算是我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图书封面中埋下的“彩蛋”。
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创新版)》出版之际,我将前三本书也一并做了修订,去掉了部分冗余的内容,更正了一些事实性内容,并做了一些补充。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每本书的出版年份不同,虽有修订,但字里行间依然能映射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我本人的境遇,不过这并不影响我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最后,我想附上一段十年前一位同事在看过我的书稿后写下的话,这段话在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我把它叫作“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真谛。
不是每个人都能以产品经理为业,但在我看来,产品经理是一类人,他们做事的思路与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的生活问题。
只要你能够发现问题并描述清楚,转化为一个需求,进而转化为一个任务,争取到支持,发动起一批人,将这个任务完成,并持续不断以主人翁的心态去跟踪、维护这个产物,那么,你就是产品经理。
至少,你已经是自己的产品经理了。这才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真谛。
自 序
是谁?每次K歌都对着点歌面板评头论足。
是谁?逛超市时总在想“这个商品的目标用户是谁?”
是谁?会给自己的个人发展做战略规划。
是谁?一定要在自己的婚礼中讲一个PPT。
是谁?会拿用户调研的方法与亲朋好友交流。
是谁?装修房子的时候抢着当项目经理。
是谁?看电视广告的时候总觉得是在做同行评审。
是谁?会给自己的孩子设计各种“功能点”。
是谁?使用任何应用都能一下子挑出好几个Bug。
……
这个人就是产品经理。2006年年底,我开始做产品经理,逐渐体会到产品经理的做事方法与思路真的很好用,忍不住会用它来解决任何问题。而且,我想告诉每一个人:尝试着用产品经理的视角看世界吧,你可以看得更清楚,走得更顺利。
微信里的“打飞机”游戏曾经很流行,用户考虑的是怎样得分最高,而产品经理则会关注和产品目标有关的设计,比如通过互相赠送/索取飞机的方式来激发好友互动,通过好友排行榜激发好友间的攀比、虚荣心理。而这些设计,就是游戏之外,产品经理比用户想得更深的地方。
后来,很多小游戏都流行过一阵子,玩过的读者可以试着用产品经理的思路去思考其他游戏,一定能发现一片从未到达的“世外桃源”。
而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也体现了做产品的套路,遵循了互联网产品设计的五个层次——战略、范围、结构、框架、表现。而在这本书的细节处,也有着这些思考的痕迹,比如有一段话是对书名的解释,在书中出现了很多次:
不是每个人都能以产品经理为业,但在我看来,产品经理是一类人,他们做事的思路与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的生活问题。
只要你能够发现问题并描述清楚,转化为一个需求,进而转化为一个任务,争取到支持,发动起一批人,将这个任务完成,并持续不断以主人翁的心态去跟踪、维护这个产物,那么,你就是产品经理。
至少,你已经是自己的产品经理了。这才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真谛。
在这本书中,我要感谢以下这些人。记得上一次写致谢是在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里,我直接套用了学长的“模板”,我以为这会成为终身的遗憾。没想到4年后,我有机会在书中发表自己的原创致谢了。
首先,重点感谢一些“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书”的人。
感谢父母。说点实在的,我自问不是不食烟火的纯理想主义者,衣食无忧很重要。要不是父母对我在物质上的支持,那我可能也会像《蜗居》里的人们那样,被生活所累而根本没时间思考。
感谢公司。阿里巴巴宽松的文化、分享的氛围是这本书诞生的土壤。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曾经的几位主管。写作这本书的起点,其实是我2007年7月的一份周报,当时我绝对没有主动写作的意识,这份周报完全是他们要求我写的。几年来,在他们的帮助和鼓励下,工作上的体会成为这本书源源不断的素材。到了最后,甚至在我提出利用工作时间来运营本书的想法时,他们也表示理解。
感谢博文视点的老师们。他们早在两年前就发现了我,可算是我的贵人,而且介绍了很多前辈给我认识,也为我这本不成熟的书付出了很多精力,到了最后阶段,甚至亲自动手帮我修改了很多生涩的文字。
接下来,要感谢很多“没有他们这本书就会失色不少”的人。
感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