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在这一概念被引入新闻领域之后,更是引发了新闻学界和业界的争论。在这一背景下,刘蒙之、周秭沫编写《中国非虚构写作名家访谈录》并出版,将这一话题的各种观点比较系统、集中地进行呈现,对促进这一问题的探讨,乃至推动非虚构写作在新闻领域的良性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非虚构写作原本流行于文学界,后来又被引进了新闻领域,并引起了新闻学界的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大学举行过相关的论坛,或办起相关的工作坊,与此相关的论文也逐渐增多。从业界的角度来看,非虚构写作已成为一些优秀媒体人的核心技能,一些非虚构作品也成了记者本人的成名之作。从学界的角度来看,非虚构写作是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有的新闻院系还将其列入新闻传播教育的基础内容。今天我们进入了智能媒体时代,但具有人文关怀和道德伦理角度的人类写作依然是媒体竞争的核心,媒体对优秀写作者的需要依然强劲。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是过去记者所具备的特稿和深度报道写作能力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发展,其所具有的独特视角和良好的表达方式,有利于提升媒体的内容价值和影响力。正因为如此,一些受欢迎的大众类期刊、时政类期刊乃至时尚类期刊把非虚构写作归为内容经营的强项,形成新的竞争力。此外,非虚构写作还是新媒体内容创业和知识付费内容生产的重要手段,不少非虚构生产平台正在并已经走向影视化道路。所以,《中国非虚构写作名家访谈录》的出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综观《中国非虚构写作名家访谈录》一书,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重视名人效应,受访者基本上是对非虚构写作有实践经验和有研究能力的名人。17位受访者中,有《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鸿谷;曾任《南方周末》高级记者、《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的南香红;《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资深记者从玉华;曾任《南方周末》记者、《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新京报》副总编辑,后为“商业人物”品牌创始人的迟宇宙;新生代非虚构写作者的杰出代表,在《人物》杂志担任主笔的谢梦遥;等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将内容做得很专业,很有灵气。比如,最优秀非虚构写作者之一,先后供职于《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时尚先生》、亭东影业,现为《时尚先生》杂志副主编的杜强,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他写的《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生动还原了整个故事,在《时尚先生》上刊发后,又在网络推出,其内容价值引发媒体圈极大关注,乐视影业以高价买下特稿《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的影视改编权,并由蜻蜓FM、《时尚先生》、乐视影业联合出品《太平洋大逃杀》广播剧。该作品被认为是“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的经典案例,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南方都市报》和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举办了非虚构写作研讨会,邀请作者杜强到会介绍写作经验。《南方都市报》还发起了中小学生“非虚构作文大赛”,试图培养学生从小对这一叙事文体的兴趣,推动这一文体的进一步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