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从天书到地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离初版快八年了。八年中《天书》仍然在世界各地美术馆作为装置艺术展出,并被不断讨论,这也许与《天书》2001年就被编人了《加德纳世界艺术史》教科书有关,又或许是由于我以戏仿故事电影形式完成的新作《蜻蜓之眼》近两年引起理论家、艺评家们重新回看和分析《天书》与这部新作的关系的缘故。《蜻蜓之眼》是一部没有摄影师也没有演员的剧情长片,所有画面都下载于网络上公开的监控视频,也就是说,这个虚构故事的每一帧画面都不是演出来的,整部作品由现实中不相干的真人的生活片段剪辑而成。从而人们看到了三十年前《天书》的影子;这个艺术家善于下大功夫制造一个“巨大的事实”,但这个事实又是虚幻的。数字时代的今天,现实与虚幻、真与假的边界会越来越多地纠缠和考验人类的判断力。
《地书》作为观念艺术作品始终在变异和生长着,其原因是《地书》所使用的标识符号、Emoji等相关的领域,这些年在快速地发展着。2012年《地书》刚出版时,很多人不信任这种“标识文字”是能够表达细腻情感和复杂思想的。但随着时间流逝,人们特别是新生代,强烈地爱上了这种视觉化的、简捷的、不费力就能掌握的交流方式。它在公共领域、在手机私信中被广泛地使用,这促使这种标识文字趋于成熟的速度加快并被发掘出其特有的表达力,这点我们从人们对Emoji使用的喜爱上就可以看到。比如,两个人在微信上来来回回,已经很晚了,谁都不好意思用传统文字说:“太晚了,应该停止了。”但发一个月亮的符号,就意会了。原来这种符号的表达也有优越于传统文字的地方。我在本书文章里也提到过:“其实任何文字都为用户预留了补充意义的‘空间’。我们感叹中文或英文表达上的细腻,这‘细腻’其实是在长期使用中,由用户在有限的符号与符号间发展起来的。”
《地书》单行本在第一次出版以来的几年间,已经有世界九个以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版本出现。有趣的是,这是一本在哪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书。现在看来,书中的这些本不是字的图形,正在发挥着“字”的功能。
感谢广西师大出版集团刘广汉先生、简枫女士对此书的再版所做的贡献。
S***陈 2020-09-30 20:02:21
书本内容详实,装订精美,快递及时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