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是世界上保存得最好的皇家园林之一,它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颐和园的总面积达290公顷,其中水面占3/4。从全局来看,它的北面是高耸的万寿山,而以佛香阁为顶峰。它的南面是浩瀚无际、空旷开阔的昆明湖,而以十七孔桥为与佛香阁相映照的视点,形成了山与水的映衬,高耸与平宽的互补。尤其是昆明湖北岸沿湖的汉白玉石栏杆和金碧辉煌的长廊建筑,使山与水有了一个最富诗意、最具园林美的线条。然后从白玉栏杆到彩绘长廊、到气势宏伟的排云殿,再到高耸入云的佛香阁,层层升高,形成了山与水的自然连接,自然谐和。你如果以佛香阁、排云殿为中心,向南展望,则可以俯瞰万象,再沿昆明湖东西两岸环视,则如展开双臂,拥有一切。这些设施自然是体现了封建帝王的审美观念,但难得的是处理得自然天成,不显做作。特别是造园者善于用线,湖南端的十七孔桥一线和湖西边的月形拱桥一线,使你感到湖外有湖,水外有水,使原本一片平波、一览无余的水面,顿分内外,有里外湖之别,使人顿生有余不尽之意。尤其是巧妙地利用远处西山起伏的群峰,近处玉泉山高峰和玉峰塔的瘦影,使游人恍然如在烟峦重叠之中。眼前所见,似乎只是大好园林的近景一隅。
颐和园最美之时,是在夕阳衔山,游人散尽,或者朝暾初上,湖上雾气迷蒙,游人未到之时,这时满园朝晖夕烟,静妙无极。此时你如能坐对湖山,独领清景,你会觉得你与大自然融和一体,得无上妙谛。我有幸于1963年到1964年,在颐和园佛香阁西侧的“云松巢”住了一年,天天居高俯视,每到夕阳西下,就与同伴们一起在湖畔散步,有时就在长廊里徜徉。
颐和园的长廊是一个独特的景观,从园林的全局来看,它是山与水的一条纽带,一条界线,一种巧妙自然的装饰。从它自身的建筑来说,它是一组地地道道的独特景观,是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是园林设计家的一次惊人之笔。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52米,共273间。1990年,它作为世界最长的画廊,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外国人又称它为“千柱廊”。长廊共绘有大小彩画1.4万幅,其中包括540幅乾隆时期的西湖风景古建画和数千幅山水、花鸟、博古画,特别是数百幅历史人物故事的彩画,最受人关注。我住在颐和园的时候,几乎天天要走长廊,天天要看到这些彩画,有时在长廊里小憩,对那些举目即见的人物故事画,也有意无意地琢磨过,只觉得画笔极好,不愧为皇家园林,但它究竟画的是什么历史人物故事,又是谁画的,是什么时候画的,一概没有深究,只是随意观赏、赏心悦目而已。后来知道,关于这些故事画,也出过几种书,但既不完备,考证人物故事也不确切,甚至张冠李戴,以讹传讹。作为一座世界古典名园,对于它的文化内涵,不仅应该详尽地解释,而且更应该准确地解释。
那么,由谁来做这件既枯燥无味而又难度很高的事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偏偏就有这样一个有心人,他就是易明。他就住在颐和园附近,与名园结邻。他从小就在颐和园玩,长廊就是他的游玩之地,是他的儿童乐园,而且他从小就爱琢磨,尤其爱琢磨长廊里的历史人物故事。这样一种历史文化情结,促使他认真读书,提高文化修养和研究水平,他除从书本里寻找这些历史人物故事的情节外,还访问了颐和园的老园工,长期搜集清末以来的人物故事画画集,用来与画廊的故事画相印证,他从1990年起,花了16年的工夫,终于把画廊的历史人物故事画认真考证确切了,他纠正了以往不少幅误解的画面,使人们得到准确的认识,他还把历史故事按历史的时代作了系列化的编排,使读者在阅读中更加深历史的概念,他把同一题材的不同画面也编集在一起,使读者易于检读。
不仅如此,他还考察出了一批临摹清末著名画家的作品,例如其中有临任伯年、任薰、任预、钱慧安、潘振镛、吴有如等名家作品,由此可见,画廊上的这一大批作品,都不是等闲之作。这一发现,也解决了我当年的一个疑团。当时我在画廊观看这些作品的时候,就曾产生过一个想法,觉得这批画出笔都很不俗,现在才明白,其中有著名画家的作品。那么与这些著名画家的临本配合在一起的其他画作,自然也必是出自高水平的画工了,甚至或许还有其他著名画家的作品,因为年代久远,画面剥落,他们的名字也因之不易查考了。总之整个画廊画作的水平,都比较高雅而统一,这也显得皇家园林的文化内涵毕竟是处处高人一头的。
易明对谐趣园也作了认真的研究,这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谐趣园是仿照我家乡无锡的名园“寄畅园”修建的。“寄畅园”原名“秦园”,因其主人姓秦。我青年时期,常到“寄畅园”去玩,当时还保留着始建时的风貌,也就是康熙乾隆时的风貌。“寄畅园”面积极小,临街开门,门极平常,一进门就是屏风,挡住了视线,屏风左右是游廊,一进游廊,就可以看到屏风后的大池塘,右侧游廊可通平铺池面的曲折平板石桥,可达对面的假山和八音涧,更奇的是从池塘对岸横卧过来一棵千年老树,斜卧半池(古树于数十年前已枯死,现在新植已非旧貌),池的对岸便是假山,即古树根部所在,更前便是八音涧等景点。而多种古木,树影婆娑,掩映于假山和池塘之间,假山后面稍远处是横蔽半空的遥峰叠翠,惠山头茅峰远影,给人以此园无尽的感觉。这种即小见大、借景补景的手法,是园林艺术中的大手笔。颐和园的谐趣园,虽是仿照“秦园”,但建筑匠师也是高手,因为那棵横卧池上的千年古树是无法模仿的,而后面的遥峰叠翠也是无从搬移的,所以匠师即从小、巧、趣上着笔,又饰以江南民间彩画,使此园自具别趣,成为园中之园。
颐和园是世界仅存的皇家园林之一,其建筑艺术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而长廊彩画是此园的重要文化内涵,现在得到易明先生的精心研究和阐述,更得到中国旅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精心印制,则这部长廊画册与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辉煌建筑,自将相互辉映,使这座古典园林大放异彩!
颐和园最美之时,是在夕阳衔山,游人散尽,或者朝暾初上,湖上雾气迷蒙,游人未到之时,这时满园朝晖夕烟,静妙无极。此时你如能坐对湖山,独领清景,你会觉得你与大自然融和一体,得无上妙谛。我有幸于1963年到1964年,在颐和园佛香阁西侧的“云松巢”住了一年,天天居高俯视,每到夕阳西下,就与同伴们一起在湖畔散步,有时就在长廊里徜徉。
颐和园的长廊是一个独特的景观,从园林的全局来看,它是山与水的一条纽带,一条界线,一种巧妙自然的装饰。从它自身的建筑来说,它是一组地地道道的独特景观,是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是园林设计家的一次惊人之笔。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52米,共273间。1990年,它作为世界最长的画廊,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外国人又称它为“千柱廊”。长廊共绘有大小彩画1.4万幅,其中包括540幅乾隆时期的西湖风景古建画和数千幅山水、花鸟、博古画,特别是数百幅历史人物故事的彩画,最受人关注。我住在颐和园的时候,几乎天天要走长廊,天天要看到这些彩画,有时在长廊里小憩,对那些举目即见的人物故事画,也有意无意地琢磨过,只觉得画笔极好,不愧为皇家园林,但它究竟画的是什么历史人物故事,又是谁画的,是什么时候画的,一概没有深究,只是随意观赏、赏心悦目而已。后来知道,关于这些故事画,也出过几种书,但既不完备,考证人物故事也不确切,甚至张冠李戴,以讹传讹。作为一座世界古典名园,对于它的文化内涵,不仅应该详尽地解释,而且更应该准确地解释。
那么,由谁来做这件既枯燥无味而又难度很高的事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偏偏就有这样一个有心人,他就是易明。他就住在颐和园附近,与名园结邻。他从小就在颐和园玩,长廊就是他的游玩之地,是他的儿童乐园,而且他从小就爱琢磨,尤其爱琢磨长廊里的历史人物故事。这样一种历史文化情结,促使他认真读书,提高文化修养和研究水平,他除从书本里寻找这些历史人物故事的情节外,还访问了颐和园的老园工,长期搜集清末以来的人物故事画画集,用来与画廊的故事画相印证,他从1990年起,花了16年的工夫,终于把画廊的历史人物故事画认真考证确切了,他纠正了以往不少幅误解的画面,使人们得到准确的认识,他还把历史故事按历史的时代作了系列化的编排,使读者在阅读中更加深历史的概念,他把同一题材的不同画面也编集在一起,使读者易于检读。
不仅如此,他还考察出了一批临摹清末著名画家的作品,例如其中有临任伯年、任薰、任预、钱慧安、潘振镛、吴有如等名家作品,由此可见,画廊上的这一大批作品,都不是等闲之作。这一发现,也解决了我当年的一个疑团。当时我在画廊观看这些作品的时候,就曾产生过一个想法,觉得这批画出笔都很不俗,现在才明白,其中有著名画家的作品。那么与这些著名画家的临本配合在一起的其他画作,自然也必是出自高水平的画工了,甚至或许还有其他著名画家的作品,因为年代久远,画面剥落,他们的名字也因之不易查考了。总之整个画廊画作的水平,都比较高雅而统一,这也显得皇家园林的文化内涵毕竟是处处高人一头的。
易明对谐趣园也作了认真的研究,这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谐趣园是仿照我家乡无锡的名园“寄畅园”修建的。“寄畅园”原名“秦园”,因其主人姓秦。我青年时期,常到“寄畅园”去玩,当时还保留着始建时的风貌,也就是康熙乾隆时的风貌。“寄畅园”面积极小,临街开门,门极平常,一进门就是屏风,挡住了视线,屏风左右是游廊,一进游廊,就可以看到屏风后的大池塘,右侧游廊可通平铺池面的曲折平板石桥,可达对面的假山和八音涧,更奇的是从池塘对岸横卧过来一棵千年老树,斜卧半池(古树于数十年前已枯死,现在新植已非旧貌),池的对岸便是假山,即古树根部所在,更前便是八音涧等景点。而多种古木,树影婆娑,掩映于假山和池塘之间,假山后面稍远处是横蔽半空的遥峰叠翠,惠山头茅峰远影,给人以此园无尽的感觉。这种即小见大、借景补景的手法,是园林艺术中的大手笔。颐和园的谐趣园,虽是仿照“秦园”,但建筑匠师也是高手,因为那棵横卧池上的千年古树是无法模仿的,而后面的遥峰叠翠也是无从搬移的,所以匠师即从小、巧、趣上着笔,又饰以江南民间彩画,使此园自具别趣,成为园中之园。
颐和园是世界仅存的皇家园林之一,其建筑艺术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而长廊彩画是此园的重要文化内涵,现在得到易明先生的精心研究和阐述,更得到中国旅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精心印制,则这部长廊画册与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辉煌建筑,自将相互辉映,使这座古典园林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