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2019年4月的一个周末,正是特斯拉饱受质疑、股价跌入深渊的时候,我和太太到特斯拉北京直营店去提车,黑压压的提车人群让我印象深刻,排了整整五个小时,我才提到那台蓝色的Model 3。坐进车里的那一刻,我想的是——到底是什么让华尔街精英与全世界排队提车的用户有如此不同的认知和选择?
我对自动驾驶的发展一直充满好奇,自己创办的G7也与普洛斯、蔚来资本一起,投资发起了一家名叫“嬴彻”的卡车自动驾驶公司。我们都相信自动驾驶是改变物流甚至改变世界的伟大技术,因此我们结合了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名字来称呼这家公司。我很喜欢在Model 3上开启Autopilit(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到今天为止,我已经积累了至少3000公里的“自动驾驶”经验。就现状来看,这项技术肯定不是绝对安全的:有一次在高速公路上遇到右侧道路被封,路中央摆了隔离墩,在距离仅几十米时,我猛然发现汽车传感器及算法并不认识低矮的道路隔离墩,丝毫没有减速和避让的意思,我不得不紧急变道,险些酿成事故。尽管如此,我仍然在进入北京城区环线或高速公路时,把车辆切入Autopolit辅助模式,将转向盘和油门交给算法。这辆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新程序。我发现它先是“学会”了自动变道,后来它对变道的时机把握和操作手法越来越像个“老司机”。有一天,当它先从最左道依次挪到最右道,然后打着右转向灯驶出离我家最近的高速公路出口时,我知道自己再也不会回头购买任何一辆“传统车”了。
在很长时间内,我逢人便讲述自己的自动驾驶体验,希望遇到我的人能相信:人类持续几个小时全神贯注、瞪大眼睛努力抵抗疲惫、完全依靠自己长时间驾驶的时代,就要过去了。对于这个纯体力活儿,机器会比我们干得更好、更安全。对于我的亲身经历,即使多数人都听得饶有兴趣,但只有少数人愿意相信。同时,也有更少的一部分人坚定信仰,以至于愿意承担实践自动驾驶的风险,或者到自动驾驶技术公司里做一份工作,甚至掏钱投资相关的公司。
说到底,对于“What is a Car”这个终极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目标和选择。伊隆·马斯克及他的特斯拉已经做出了极为坚定而独特的选择。这种独特的选择使他有可能获得无限的荣耀,也因此必须经历极大的风险和磨难。
本书是关于伊隆·马斯克的独特选择的故事。拿到作者一苒的手稿后,我用几十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一如我所了解的,书中是用大量关键的、深入的、系统化的事实所勾勒出来的,关于特斯拉、SpaceX的发展逻辑。对于企业和企业家来说,从理念到改变现实,独特的产品是唯一重要的武器和表达方式。书中详细讲述了特斯拉和SpaceX所处的产业环境,以及它们为里程碑产品所做的关键思考。比如,Model 3 这款车型所体现出的坚定取舍:摒弃精致内饰和舒适度,追求续航和先进的软件功能。这让我清晰地看到,马斯克创办的公司是如何在当今的产业环境下,用代表明天的产品使更多的用户加入,一步步在现实中超越极限。
书中写了马斯克和他的旗下企业对工作方式的独特选择,作者称之为马斯克的“创业密码”,用来揭开类似于特斯拉这样的新物种为什么可以超越极限,交出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比如,在企业内部,对那种高中层管理者不干具体工作,只是层层分发任务的“命令链”型工作方式的鄙视和颠覆。对啊,活在“命令链”里的人,怎么创造未来呢?
所以,这不是什么密码,如果有,也是我们自己选定的,在这个技术和周围各种事情都在迅猛变化的时代,如果你领衔创办一家面向未来的企业,作为这家企业的一名员工、股东或是用户,或多或少地都如同马斯克一样,为自己选择了不拘于当前的故事版本。阅读这本关于马斯克的故事,有助于我们洞察这类故事主线中的共性,预备好坦然接受这类故事中必然的磨难。当然,最重要的是,从其中大大小小、具体且独特的抉择中,汲取越过一切磨难的能量。
货运物联网公司G7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翟学魂
前 言
直到2012年,我才购买了自己的第一款苹果产品—iPhone 4S,就此入了“乔帮主”的“坑”。在这之前,我会觉得一个手机和另一个手机不该有多大的区别,反正都是用来打电话。
这就叫年少无知。
少年不识乔布斯,是巨大的成长遗憾之一。从乔布斯的特立独行的灵魂中,从他的传奇人生中,本可汲取大量的养分和灵感。
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遗憾,那么你今天就应该认识马斯克。如果你已经认识马斯克,那么更应该深入了解这个人。乔布斯因为iPhone而成为大众偶像,但其实他早就已经是乔布斯了。拜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所赐,今天的马斯克已经相当有名了,但尚未成为大众偶像。Model S、Model 3和猎鹰9号都对所在行业具有重大意义,但与iPhone相比还有差距,还不是一个影响十亿人的产品。可我想说的是,我们本不必直到iPhone问世才开始认识乔布斯,也不必直到特斯拉改变了汽车世界才开始了解马斯克。
本书起步于2016年,原计划于2018年出版。一路写写停停,两次推倒重来。延期是糟糕的,许诺过的时间点一再拖延,需要向很多相关的朋友致歉。但不幸当中也有一些收获。尽管初衷就是客观和严谨,但最初这本书写得有些像粉丝给偶像的情书,激情有余、文化不足。我们执拗于自己的立场,不仅是主观情感的问题,更多是个人认知的局限。
这四年中,我们不断观察和研究、采访了许多国内外相关人士,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特别需要感谢曾在蔚来工作一年的时光,我对朋友这样说:“因为接触了蔚来和李斌,感觉更能读懂特斯拉和马斯克。”我并不是说两家公司、两位创业者是相似的,实际上国情、市场、时机、基础都大不相同。我指的是:你会更加理解电动车创业这条赛道到底有多困难,在这样复杂的领域中创新到底有多不易,马斯克在特斯拉和SpaceX上所取得的成绩有多么令人难以置信!
与之前国内外介绍马斯克的诸多传记风格有所不同,本书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不求详尽、不追求体系,更多的是对现象背后本质的探讨,并希望读者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实,理解马斯克不曾说出口的思考。因此,本书充满了归纳提炼和主观看法,肯定无法被视为马斯克思想的忠实体现,请大家谨慎地批判接收。
万事开头难。感谢我的合作作者孟路,有了她的一起努力,才有了今天这本书!也感谢四年来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一苒
P***o 2020-08-07 17:54:01
一本非常棒的书,很有启发,打开创业新思维,墙裂推荐?? 还给创业的同学买了一本,感觉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