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进入了一个科学与艺术结缘互补的新时代。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认为高等教育一定要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说,人类思维上的一个普遍规律,就是人的每一次思维活动过程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三种交错在起作用。比如人的创造性思维绝不是单纯的抽象(逻辑)思维,总要伴随形象(直觉)思维,甚至还要有点灵感(顿悟)思维。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创造性见解,百分之七八十,靠右脑的形象思维能力启动(敢于假想、勇于浪漫),令百分之二三十的左脑的抽象思维能力发挥到理想的极致,从而产生独到的见解。因此,高等教育要使科学与艺术结缘互补,这是历史前进的必然趋势。
二、艺术学是干什么的?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之为人,就因为人不是单纯的经济动物,只需要物质地把握世界,人是高级形态的精神动物,需要用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坚守自己独特的精神家园,这就是艺术。艺术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只有人类才需要艺术。理工科高等院校也离不开艺术,麻省理工学院就很高明,学校董事会每年动用很大一笔资金,聘请全世界十位左右的顶级艺术家,包括钢琴家、小提琴家、声乐家等,其目的就在于让他们在学校里营造一种艺术氛围,每学期轮流举办几次讲座,让理工科学生都来感受一下世界上一流的艺术是什么样的。通过艺术家的表演和对艺术的介绍,开发莘莘学子的智商与情商,提升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文联)只有二十几个人,主席郭沫若,副主席茅盾、周扬。再往下,田汉分管戏曲,夏衍分管电影,阳瀚笙分管话剧兼任秘书长,赵树理从山西调进北京分管曲艺,没有一个不是深谙艺术规律的大家。虽然当时只有二十几个人,但是对于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中华民族的艺术创作与鉴赏思潮,洞若观火,了然于心。他们写出文章,发出声音,影响全局,成为理论导向、学术导向和思想导向。现在中国文联的队伍浩浩荡荡,拥有十三个协会、三十余种刊物、多家出版社,但是真正对每一条“战线”的创作与鉴赏思潮,对艺术学的学科建设调研了多少、思考了多少?这确实值得反思。这才是十三个协会最本质、最重要的任务。
中国曲艺家协会在分党组的领导下,举办了首届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论坛,正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这方面做了件有意义的实事。他们抓住时机,看到中国曲艺作为中华民族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看到曲艺学学科建设上的症结所在。他们把高等院校已经进行了十余年艺术实践的校领导和教师们集中起来,交流信息,激活思维,相互切磋,共图大计,努力膛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曲艺学学科建设之路,并且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真是了不起的贡献。
四、为何要呼唤中国曲艺学学科的诞生?众所周知,艺术学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位置,它只是置于文学门类下的第四个一级学科(文学下面四个一级学科,第一个是中国语言文学,第二个是外国语言文学,第三个是新闻传播学,第四个是艺术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学迅猛发展,1100多所高等院校里均设有艺术学专业,艺术对国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文学。如果还把它放在文学下面“托管”,就会带来很大麻烦——文学思维取代艺术思维。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靠叙述形成叙事链条,作用于每一个读者的阅读神经,它不是具象的,也没有声音,是靠每一个读者调动自身的空间想象力去完成鉴赏的。如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大观园什么样,一百个读者可以想象出一百座大观园。但是艺术不一样。听觉艺术要靠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神经,人们通过声音的旋律完成想象,达到鉴赏的目的;视听艺术更不寻常,既有视,又有听;美术是看的艺术,也有具象。观看电影版的《红楼梦》,大观园是实实在在的,它作用于观众的视听感官,使观众产生一种对应的相对简单的时间联想,并不需要空间联想。时间联想相对简单,空间联想相对复杂,二者完全不一样。对于人类究竟是先有艺术,还是先有文学的问题,我认为毋庸置疑是先有艺术,因为人类在连语言、文字都未发明时,就已经有岩画这种美术形式了。所以,一是不能颠倒人类先有艺术后才有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秩序,二是不能以文学思维去统领乃至限制艺术的各个门类的独特思维,这样一来,艺术学才升格为独立的门类。学科的建立应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预期为前提,中国曲艺学作为中国艺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会赢得它在学科建设中应有的地位。
二、艺术学是干什么的?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之为人,就因为人不是单纯的经济动物,只需要物质地把握世界,人是高级形态的精神动物,需要用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坚守自己独特的精神家园,这就是艺术。艺术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只有人类才需要艺术。理工科高等院校也离不开艺术,麻省理工学院就很高明,学校董事会每年动用很大一笔资金,聘请全世界十位左右的顶级艺术家,包括钢琴家、小提琴家、声乐家等,其目的就在于让他们在学校里营造一种艺术氛围,每学期轮流举办几次讲座,让理工科学生都来感受一下世界上一流的艺术是什么样的。通过艺术家的表演和对艺术的介绍,开发莘莘学子的智商与情商,提升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文联)只有二十几个人,主席郭沫若,副主席茅盾、周扬。再往下,田汉分管戏曲,夏衍分管电影,阳瀚笙分管话剧兼任秘书长,赵树理从山西调进北京分管曲艺,没有一个不是深谙艺术规律的大家。虽然当时只有二十几个人,但是对于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中华民族的艺术创作与鉴赏思潮,洞若观火,了然于心。他们写出文章,发出声音,影响全局,成为理论导向、学术导向和思想导向。现在中国文联的队伍浩浩荡荡,拥有十三个协会、三十余种刊物、多家出版社,但是真正对每一条“战线”的创作与鉴赏思潮,对艺术学的学科建设调研了多少、思考了多少?这确实值得反思。这才是十三个协会最本质、最重要的任务。
中国曲艺家协会在分党组的领导下,举办了首届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论坛,正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这方面做了件有意义的实事。他们抓住时机,看到中国曲艺作为中华民族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看到曲艺学学科建设上的症结所在。他们把高等院校已经进行了十余年艺术实践的校领导和教师们集中起来,交流信息,激活思维,相互切磋,共图大计,努力膛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曲艺学学科建设之路,并且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真是了不起的贡献。
四、为何要呼唤中国曲艺学学科的诞生?众所周知,艺术学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位置,它只是置于文学门类下的第四个一级学科(文学下面四个一级学科,第一个是中国语言文学,第二个是外国语言文学,第三个是新闻传播学,第四个是艺术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学迅猛发展,1100多所高等院校里均设有艺术学专业,艺术对国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文学。如果还把它放在文学下面“托管”,就会带来很大麻烦——文学思维取代艺术思维。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靠叙述形成叙事链条,作用于每一个读者的阅读神经,它不是具象的,也没有声音,是靠每一个读者调动自身的空间想象力去完成鉴赏的。如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大观园什么样,一百个读者可以想象出一百座大观园。但是艺术不一样。听觉艺术要靠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神经,人们通过声音的旋律完成想象,达到鉴赏的目的;视听艺术更不寻常,既有视,又有听;美术是看的艺术,也有具象。观看电影版的《红楼梦》,大观园是实实在在的,它作用于观众的视听感官,使观众产生一种对应的相对简单的时间联想,并不需要空间联想。时间联想相对简单,空间联想相对复杂,二者完全不一样。对于人类究竟是先有艺术,还是先有文学的问题,我认为毋庸置疑是先有艺术,因为人类在连语言、文字都未发明时,就已经有岩画这种美术形式了。所以,一是不能颠倒人类先有艺术后才有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秩序,二是不能以文学思维去统领乃至限制艺术的各个门类的独特思维,这样一来,艺术学才升格为独立的门类。学科的建立应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预期为前提,中国曲艺学作为中国艺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会赢得它在学科建设中应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