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被信任的孩子会自重自爱
“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 洪兰
这是一本我所看到的最好的亲子教养书。看完后心中非常感动,真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像这位妈妈这样开明、善解人意,天下老师都能像书中老师那样鼓励孩子上进,天下孩子都能像作者的两个女儿一样聪慧努力,自动自发。
细想起来这三者是互为因果的。父母先要有正确的观念,知道分数只是评量的一种,却不是唯一的一种;成绩单只是一张纸,重要的是孩子学进去了多少。父母的观念会影响老师的态度,老师又会影响孩子的动机,若都是正向的,自然就会得出书中主人翁的成果了。
其实现在我们收研究生已经不再看成绩单了,因为甲校的一百分可能等于乙校的五十分,何况课堂上学到的若不会实际运用也是枉然。因此,当作者的孩子以要考试为由,要求母亲减免洗碗时,母亲断然拒绝说“不差那二十分钟”,这令我拍案叫好。现在的父母只要孩子念书,什么事都不要孩子做,使孩子变成生活上的白痴,而且很自然流露出念书最大、考试最大的神情,这是不对的。读书只是成长的一部分,为未来做准备,而“未来”还需要很多的能力,那是课本不能给,必须从生活中去体验的。所以这位母亲在煮菜时,把孩子叫到厨房来看,学习过日子。我的母亲也是从小叫我们姊妹做家事,使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拿菜刀和剪刀,到现在打毛衣、钩钩针、做饭菜都不必求人,更让我们知道“薄技随身胜过良田万顷”,读书和做家事是不相抵触的,只要你知道如何利用时间。这位母亲的观念是她孩子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作者因为丈夫工作的变动,带着孩子从台湾到曼谷又到新加坡,在这过程中,孩子经历了不同国家的不同学制。当我看到台湾中学三年级的数学家课是一百九十六题,而曼谷最多才四十题时,真是难过。我们的孩子天天困在四墙之内演算那些永远做不完的习题,真的有这个必要吗?为什么其他国家的孩子花在做习题上的时间比我们少,数学成就却没有比我们少?
书中有一篇是《是做功课还是抄功课?》,为了应付不可能做得完的作业,孩子学会了作弊,但是在大人生气之前,请先想一想,没有孩子愿意作假,这是官逼民反!大家都知道质比量重要,不知为何,台湾始终跳脱不开“量”的窠臼,连大学教授升等都是看篇数。
或许中国人人情压力太大,只好都用“量”来求公平,其实这段文章的最后点出了台湾教育的问题:老师因为担心孩子不能自动自发,所以派了很多功课,但是忘记了只有被信任才能养成自动自发的学习习惯。作者说得没错,台湾的教育是消极的防范,而不是积极的教导,其实我们所有的政策都是消极的防弊,现在汇款一次只能汇三万元了,但是歹徒依然继续诈骗、逍遥法外,人民生活却被法规绑得不便了。
作者的女儿不喜欢上台湾的美劳课,因为老师常要求学生这样、那样做,使得学生的作品出来都是一个模样,这是台湾教育最大的问题,我们到了二十一世纪仍然用十九世纪的模子来套学生,使教出来的学生个个一个样,失去了自我个性。连美劳课都不给学生一点创作的空间,难怪台湾的学生对上学这么没有兴趣。
台湾的教育千头万绪,但是在这本书中,通过孩子亲身的体会,你可以嗅出我们学生不快乐的原因,我们要求孩子照着我们的话做,因为我们吃过的盐比他们吃过的米多,走过的桥比他们走过的路多。我们忘记了在演化上,只有子代超越亲代、青出于蓝更胜于蓝,才是成功;要更胜于蓝,我们必须给他们超越我们的空间。
这本书文字流畅,浅显易读,但道理很深。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天下的父母和老师一个反省的机会。学习可以是快乐,有实质的,但是我们第一,必须改变分数是唯一标准的观念;第二,必须放手给孩子一个发展的空间。一个被信任的孩子才会自重自爱,一个会自重自爱的孩子才会主动去学习,在社会上才会成功。
简体版自序/妈妈是最初的老师
很难忘这本书在二〇〇七年的一月完成编辑工作之后,最后要定书名时的心路历程。幸运有那番自我挣扎与出版社一片善意又多重角度的讨论,最后才把我人生这段自省的教养记录给了一个符实的书名──《妈妈是最初的老师》。
这本书的内容最终以八个字完成收纳。这十几年来,因为读者同意、体悟与实践,它因而超越了我个人的经验与主观的感受,完成了书名所应该具有的客观意义,也回应我所认知的亲子内涵。如今,再也没有人像这本书刚出版的一两年那样,在相关的演讲之后,带点疑惑或挑战地问我:“为什么书名是《妈妈是最初的老师》,那爸爸的角色呢?”
教养的实质,不在于如何去谐音或仿义书名的用字;更不在于窄化理论或泛谈方法;一个人既是母亲,又真正成了孩子初次学习的老师,只因为她处于“了解”的位置:
始教之初,了解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有多重要;
施教之时,了解自己对所教之事意义与技巧的掌握;
教导之后,了解孩子是一个独立与完整的个体,因而再不放心也能放手地让他们去踩踏责任的实地,在生活场中,挥汗练习自己的课题。
正因为这份有层次的了解,又因为生命有相对的岁差;岁差形成经验的隔绝,才使得“年长”受到尊重。因此“妈妈”这个角色也才能一再地成为孩子新经验中“最初”的老师。这是我身为年近六十的女儿,对九十岁母亲继续给我身教的感谢;也是我对两个年过三十的女儿永远开放心胸,乐意给予指导的心情。
亲可以为师,是必然,师应该如亲,是泛爱;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是因为出版而写的,但所记录的点滴集合了我所深信的两股生命情感;也正是如今提供我教学与照顾孩子所需要的力量活源。
当读者看到这篇序言时,这本书已是第三次以简体再版。我很感动时代华文在编辑上精益求精的态度,因为,那正是每一位母亲无论站在教养的哪一个进程都天生怀抱的精神。
十周年纪念版序/妈妈是最初的老师,代代都如此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从出版到现在,刚好过完十整年。十年在时间的长河里只是滴水之量,算不上什么,但对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来说,十年好珍贵。
我在二○○七到二○一六这十年里,刚好从壮年、中年过渡到前老年,而当母亲的资历,也满三十年了。这十年社会的转变给我的感触,比过去自己所经历的每一个十年都要多。更特别的是,因为这本书的出版,我认识了很多新一代的父母和他们的孩子。我们曾长期一起工作或读书,这些踏实的经验,使我深深感受到教养经验中继承与传递的意义。
“继承”使人有富足、安全与受照顾的感觉,是爱的接受;传递使人自尊自重,充满关怀的热情,是爱的给予。就教养的意义来说,如果我们不欢喜继承,所有的经验都要重新摸索,一定难免慌张失措;就实际生活来看,如果我们不努力传递,老年的未来会变得尖刻孤寂,充满不安。这十年里,我觉得最踏实的,就是把自己继承来的经验传递给有机会彼此认识的朋友,大家一起努力守住旧价值里最坚实的一面,也吸收新时代的展望和贡献,让被爱与爱在不同的世代母亲之间感应并合理地循环。
回头看这本书,浮现的是从十年前又往前回推那十年的自己。
生活几乎被工作与孩子的需要占满的日子虽然已远,但是,那份忧喜总是掺杂、时间总嫌不够的深刻,却从来没能忘怀。而今,我眼前一个个新一代的母亲,也都正为此而努力。我但愿她们宽心愉快地当母亲,我但愿她们比我更成熟地看待养儿育女所经过的一切,然后在跟我同一个年龄时,回顾自己所做的一切,得以心情平静,欣慰地同意说:妈妈是最初的老师,代代都如此!
司愚安 2020-05-20
当了妈妈之后,才深深体会到“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这句话的分量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