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特??埃利亚斯(1897—1989),德裔英籍犹太社会学家,文化哲学家,出生于德国。1933年流亡法国,1935年流亡英国。1975年起定居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在那里逝世。主要著作《文明的进程》等,本书是作者的教授资格论文,出版后为其赢得了阿多诺奖,是作者的经典之作,也是社会学必读作品。
作者分析了宫廷生活在礼节、典仪、品味、服饰、习俗乃至谈吐方面的每个精心设计的细节,发现宫廷社会中人的言谈举止与其他社会群体有明显差别,其居所内部结构与外表装饰都遵从严格的等级区别,不仅是消遣娱乐,还有他们的职业生活本身,都必须体现自己的等级,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和需求,因为这事关名誉,将决定自己是发达还是没落。
诺贝特??埃利亚斯(1897—1989),德裔英籍犹太社会学家,文化哲学家,出生于德国。1933年流亡法国,1935年流亡英国。1975年起定居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在那里逝世。主要著作《文明的进程》等,本书是作者的教授资格论文,出版后为其赢得了阿多诺奖,是作者的经典之作,也是社会学必读作品。
◎通过礼仪、服饰、品味等细节分析宫廷社会对人的影响◎社会学和历史学在宫廷政治问题上的一次交会
一 引论:社会学和历史学
二 提出这个问题的导言
三 住宅结构作为社会结构的指针
四 关于宫廷—贵族政体相互交织的特征
五 礼节和礼仪:人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意识作为其社会权力结构的功能
六 通过礼仪礼节和威望机会与国王产生密切联系
七 法兰西宫廷社会的形成和演变作为整个社会权力转移的功能
八 在宫廷化过程中贵族浪漫主义的社会渊源
九 论革命的社会发生
附录一 关于可能存在某种没有结构冲突的国家的观点
附录二 关于宫廷—贵族体制的财政总预算中财务官员的职位对理解宫廷—贵族体制经济伦理的贡献
编后记
译后记
法国王政时期旧制度中把王公家族的财政预算功能和政府的功能结合在了一起,执政者们(王公贵族,将帅及其助手仆从们)的执政能力并不像后世的专业政府一样职能明确,在此种社会形态中的人民生活是一个有趣的研究主题。
年中大促前购买的最后几单
艾利亚斯研究中世纪宫廷的名著
这本书的封面是真的很好看,很有风格。主要是讲法国旧制度时期宫廷社会的人及其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宫廷生活在礼节、典仪、品味、服饰、习俗乃至谈吐方面的每个精心设计的细节,展现出宫廷社会中人的言谈举止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明显差别,其居所内部结构与外表装饰都遵从严格的等级区别,不仅是消遣娱乐,还有他们的职业生活本身,都必须体现自己的等级。有活动,购下来很划算。
品相好,内容完整,期待下次购买
农民为什么叛乱?长时间以来,学者们在这几个问题上争论:农民特性,阶级属性,社会组织和政治倾向。然而,对任何普遍性答案的探究都必须服从于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只有一部分农民发动叛乱。而且,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地理区域里,叛乱才频繁而持久地发生。中国的学者很早就认识到叛乱发生之地域差异的重要性。尽管中国声称拥有一部特别悠久而又多姿多彩的农民造反史,但叛乱主要集中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小块地区。山东湖沼地区的土匪、福建沿海的海盗、陕西地区的强盗,他们都有着持久的地方特色。但是,尽管对地方传统的存在有了广泛的认识,仍然很少有学者来直接解开为什么特定区域会持续地发生特定模式的叛乱这个谜团。本书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一个关键区域——淮北——为什么经常发生农民叛乱,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首次有记载的民众大&爆发和接下来在整个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叛乱的地区。通过观察一个著名的叛乱地区在一个世纪内发生的迄今为止,大多数农民叛乱的理论都首先把注意力放在一个问题上:那些被马克思生动地描绘成“口袋里的马铃薯”(sackofpotatoes)、传统上孤立分散、软弱无助的农民,近年来是如何在解释革命时占据了核心位置。
宫廷只不过是法国国王家庭的扩大版而已,而国王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旧制度的本质就是家天下,法王路易十四将国家视为他个人的财产,而宫廷就代表着他本人,宫廷是国王与臣民的媒介,是上传下达的必经之路。宫廷的社会学即是君主的社会学。在宫廷中国王的行为国家化,在宫廷之外国家的行为国王化。 路易十四时期因为国王拥有巧妙的政治手段,他与所有社会等级都保持着某种距离,既使穿袍贵族和佩剑贵族达成权力平
宫廷社会里的文明进程。
huge head 2020-05-13
林老先生的这次翻译没有拉垮,可读性很好! 本书是《文明的进程》的前期研究,主要是围绕法国亨利四世到路易十四,再到路易十六时期宫廷的状况进行一种区别于历史学的社会学研究,最后的落脚点是将深处工业文明的人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的宫廷贵族繁琐甚至可笑的礼仪礼节的形成过程,社会功能和历史影响清晰刻画出来,埃利亚斯指出,正是由于特权与礼仪的交融状态无法由身处其中的任何各人改变(当然一开始时候是国王作为一种治理... 林老先生的这次翻译没有拉垮,可读性很好! 本书是《文明的进程》的前期研究,主要是围绕法国亨利四世到路易十四,再到路易十六时期宫廷的状况进行一种区别于历史学的社会学研究,最后的落脚点是将深处工业文明的人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的宫廷贵族繁琐甚至可笑的礼仪礼节的形成过程,社会功能和历史影响清晰刻画出来,埃利亚斯指出,正是由于特权与礼仪的交融状态无法由身处其中的任何各人改变(当然一开始时候是国王作为一种治理术而设计),因而导致了法国大革命无可挽回地爆发。对大革命的分析可以结合马克思《雾月十八日》阅读,宫廷社会国王贵族关系可以对比侯旭东《宠》阅读,对于熟稔宫斗剧目的国人来说,会十分亲切。(也许是中国帝制时代与法国宫廷的亲和性)治理术的讨论跟福柯理论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也可以对比阅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