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1日,我第一次拿着耶鲁大学发的学生签证踏上美国的土地,参加耶鲁的大学前课程。那时我的英文名字叫Apple(苹果),是小学一年级英文老师起的,因为我是舞蹈特长生,训练回来继续上课时,脸上经常红红的。
2010年,我被美国常青藤联盟的布朗大学提前录取;2011年,正式成为一名美国大学生,和来自世界 213 个国家的1326名同学走到一起朝夕相处。
2014年,我第一次进入华尔街美国银行投行部实习,“幸运地”被分到了全球最大生物医疗公司的拆分上市项目,在连续每周 110小时的工作完成后,我结束了在纽约的那个暑假。
2015年,在毕业舞会上,几个关系最好的美国朋友喝多了,他们拉着我说:“Apple 啊,4年了,我们一直想告诉你,你的英文名字得改改,在美国,只有脱衣舞会里面的女孩子才叫那些水果名。”那年,奥巴马政府将留学签证从 1年改到5年,面对中国的旅游签证改到10年。假如我还在上学的话,就不需要每年为回国续签的事不断地留出时间,父母也不需要计划那么久才来看我一次了。如此看来,后面的学弟学妹真幸运。
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
2017年,我离开美国麦肯锡公司,回国看望很久没见的父母。回 美国的时候,第一次在入关时等了很久,我问那个海关警察,为什么等这么久。他说:“因为这是我的家,不是你的,想进来,就得听我的。”
2018 年,妹妹准备去美国上大学,签证被查,只能推后半个学期再去报到。那年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因为收紧的对华工作签证政策,不得不放弃华尔街,准备回国。
2019年,我的英文名字还是叫Apple,离第一次去美国,10年了。在中美两国关系如此紧张、中国不断飞速发展的时刻,我第一次开始思考,未来我的孩子是否依然需要在美国上学、工作。我开始回忆我的 10 年:从重点高中考上常青藤大学,在常青藤中努力融入,快速适应华尔街……到后来,用了更长的时间转头思考常青藤、华尔街究竟魅力何在,16~26 岁这 10 年,又究竟给了我什么?
2019年,我出差到北京工作,某次面试外国员工时,我才说了两句,对方就问我是否长期居住海外。回忆起来,人生的 10 年,我最亲近的朋友、曾经工作上最熟悉的战友都已变成了中美参半。然而,如今每次入境美国,在回答那些以“你不过是个值得怀疑的客人”为答案引导的问题时,我发现了心中竟然从未有过的平静和淡定。
10年时间,从努力到渴望与反思,再到如今的淡定,我想把这10年的观察和思考,一点点地,分享给你。
豆友194305265 2020-05-03
记录了一个留学生的成长历程、其中有疑问,有探究、有反思,有欣赏,有自信,对准备出国读本和读研的学生都有很实际的收获,感谢作者的真诚分享,我们也更清晰的明确了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