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一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简而言之,“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可见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完美的。数千年文化史,诗词创作可谓浩浩汤汤,其间不知有多少诗人骚客,但能被誉为诗圣的惟杜甫一人,可见其在中国数千年诗词史上的地位。
杜甫身处唐朝由盛转衰的动荡时代,大半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但这样朝不保夕的惨淡生活,没有消解和摧毁杜甫身负的使命感和旺盛的诗歌创作力,反而使他更真切地认识到现实的黑暗和民生的疾苦。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的思想和人生经历,也再现了他生活的真实时代境况,他用诗歌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三吏”与“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一系列现实主义的诗作,集中反映了杜甫亲眼所见底层人民在乱世漂离和酷吏压迫之下水深火热的生活,杜甫既同情又无奈,他只能用他的笔、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下这些不忍卒读的场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些字句古朴平淡,读来却如有锥心之痛,他的所见所闻,以及自身经历的生活,都是在刻画着那个艰难的世道,活着有多么的不容易。这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真。
杜甫伟大的人格源于他的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由于传统儒家思想长期的熏陶,以天下为己任的杜甫始终不忘忧国忧民,故而,即使自尸J已经活得悲惨凄凉,他的笔触仍然不改初衷。其诗歌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大多数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鲜活地展示了当时底层人民真实的生活,具有标志性的时代色彩,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的变迁和衰落,因此被称为“诗史”。
虽然在世时,杜甫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卓绝的才华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尊之诗圣,可谓实至名归。
为满足广大读者对杜甫留存下来作品的了解、阅读和鉴赏需求,我们精心编写了这本《杜甫集》。在编写体例上,我们集众家之长,益独家之见,辟《原文》《注释》《译文》《创作背景》《赏析》和《轶闻异物录》六个栏目。本书收录杜甫诗《登高》《蜀相》《野望》等六十九首,并附《杜甫大事记》。
本书秉承忠实于原著的思想,在《原文》《注释》《创作背景》板块中力求详实,对有争议的原文、注解或创作年代,我们也在精心阅读后作出综合研判,给出较符合史实及作品内容的说法,同时会附上争议者的观点,供大家参考;在《译文》《赏析》和《轶闻异物录》板块中,我们在力求详实的基础上,给出了编著者个人或集体的看法,而且在赏析过程中,我们力求挖掘原著中的美学价值和其宝贵的艺术价值、思想价值,力求客观地呈现给读者一篇艺术再创作的美文。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编著者的能力所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难免存在差错或遗漏,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鉴于中部分作品的作者无法取得联系,请作者自行与本书发行单位联系后,获取稿酬,万分感谢。
杜甫身处唐朝由盛转衰的动荡时代,大半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但这样朝不保夕的惨淡生活,没有消解和摧毁杜甫身负的使命感和旺盛的诗歌创作力,反而使他更真切地认识到现实的黑暗和民生的疾苦。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的思想和人生经历,也再现了他生活的真实时代境况,他用诗歌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三吏”与“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一系列现实主义的诗作,集中反映了杜甫亲眼所见底层人民在乱世漂离和酷吏压迫之下水深火热的生活,杜甫既同情又无奈,他只能用他的笔、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下这些不忍卒读的场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些字句古朴平淡,读来却如有锥心之痛,他的所见所闻,以及自身经历的生活,都是在刻画着那个艰难的世道,活着有多么的不容易。这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真。
杜甫伟大的人格源于他的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由于传统儒家思想长期的熏陶,以天下为己任的杜甫始终不忘忧国忧民,故而,即使自尸J已经活得悲惨凄凉,他的笔触仍然不改初衷。其诗歌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大多数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鲜活地展示了当时底层人民真实的生活,具有标志性的时代色彩,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的变迁和衰落,因此被称为“诗史”。
虽然在世时,杜甫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卓绝的才华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尊之诗圣,可谓实至名归。
为满足广大读者对杜甫留存下来作品的了解、阅读和鉴赏需求,我们精心编写了这本《杜甫集》。在编写体例上,我们集众家之长,益独家之见,辟《原文》《注释》《译文》《创作背景》《赏析》和《轶闻异物录》六个栏目。本书收录杜甫诗《登高》《蜀相》《野望》等六十九首,并附《杜甫大事记》。
本书秉承忠实于原著的思想,在《原文》《注释》《创作背景》板块中力求详实,对有争议的原文、注解或创作年代,我们也在精心阅读后作出综合研判,给出较符合史实及作品内容的说法,同时会附上争议者的观点,供大家参考;在《译文》《赏析》和《轶闻异物录》板块中,我们在力求详实的基础上,给出了编著者个人或集体的看法,而且在赏析过程中,我们力求挖掘原著中的美学价值和其宝贵的艺术价值、思想价值,力求客观地呈现给读者一篇艺术再创作的美文。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编著者的能力所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难免存在差错或遗漏,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鉴于中部分作品的作者无法取得联系,请作者自行与本书发行单位联系后,获取稿酬,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