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是经济深度转型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呼唤工匠精神回归的时代。
工匠精神是什么?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一个时代的气质,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品格,也是一种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坚持。
2000多年前,鲁国匠神公输班发明了锯、墨斗、铲子、曲尺、刨子、钻,开启了木工时代,时至今日,这些工具依旧在建筑木工等领域大放异彩。
1400多年前,隋朝第一工匠李春设计建造了赵州桥,千年岁月流岚,赵州桥却已经屹立不倒。
每一个工匠的背后都有一个特别的故事,但所有的工匠身上却都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工匠精神。
前不久,华为集团董事长任正非在集团内部群发了一封电邮,名为:学习日本的工匠精神,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
电邮被转发后,整个商圈中立即就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互联网时代,新常态经济下,真的还需要工匠精神吗?许多创业者感到茫然。
毕竟,现在,创业圈子中谈的最多的几乎全是大数据、是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是O2O、C2C、P2P、B2B,是天使,是VC,是风口,是飞猪。绝大多数的创业者热衷的也是策划、包装、路演、融资、上市,整个互联网经济也呈现出一种迅速迭代、唯快不破的态势。这种时候谈以慢著称的工匠精神委实是有些不合时宜。
然而,很多时候,快和慢也不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根竹子,在开始成长的前四年,因为专注于将根系深扎并延展到数百平米的地下,所以,四年一共才长了三厘米,但在扎根完成之后,第五年,竹子却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在疯涨,仅仅六周,就长了十五米。
竹子的成长如此,企业的成长也如此,人生是需要积累的,企业也是需要积累的。综观古今中外,大凡长寿的企业,没有哪一家是缺乏积累的,也没有哪一家是暴发户一般在没有根基的同时盲目扩张发展的。
对所有的企业来说,踏踏实实地做产品,把产品和服务做好才是生存的关键。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很好用、很强悍的工具,但它却不是神器,靠着互联网思维,靠着华丽的营销、靠着绚烂的商业模式,二流的产品也不可能变成一流。如果有一天,创业者被淘汰,那么淘汰他/她的多半不会是“互联网+”企业,而是“同行+互联网企业”。
东软集团掌门人刘积仁便曾经无数次以一个过来者的身份告诫新的创业者:“要扎实创业,别总想风口。”
互联网思维不能包治百病,真正常青的企业,如瑞士钟表企业、意大利手工制造商家、日本的城镇工厂、德国的高品质制造产品等,奉行的全都不是互联网思维,而是职业精神,是一种对产品的专注,是一种与时俱进中的精益求精。
小米手机很火,小米的互联网营销模式也被许多创业者推崇,但小米的成功,互联网思维占的分数却只有一半,另一半还是来自于产品和服务。
事实上,不管是在什么时代,好的产品和服务,都是不可能被颠覆的,或许,一个踏踏实实的创业者不能把一切都做好,但却能做唯一。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十年磨一剑的准备,创业这种事,其实也不过是镜花水月。
爱马仕的皮包为什么那么贵?瑞士的钟表为什么能享誉全球、经久不衰?是因为品质,是因为爱马仕皮艺工作室中数十数百名工匠日复一日、精益求精的雕琢,是因为瑞士钟表厂中,无数工匠一个又一个零件的细心打磨。
对于创业者和创业企业而言,无论多么时髦新颖的概念都是虚的,产品和服务做好做精做强,那才是实的。
十年前,海尔和华为是中国商界的绝代双骄,十年后,华为崛起了,海尔却没落了。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就是企业的运营思维。
海尔崇尚管理创新,善于谈概念、谈变革、很高调,而华为则崇尚技术和产品创新,做的是研发,搞的是专利。
如果谈互联网思维,华为是拍马都比不上海尔的,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真正能够屹立不倒,基业长青的却是掌握了核心技术和产品竞争力的华为,而不是只会营销,只会空谈概念的海尔。
所以,新生代的创业者,不管是做创客也好,做极客也好,是做小而美也好,做精众也罢,首先要做的就是认清楚一件事:我就是个匠人,我不在乎输赢,我只是认真。输也好,赢也好,在精益创业的时代,工匠精神本就是一种时代的特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创业者无论何时,都不能舍本逐末。
当然了,工匠精神很好,但也不能过度执着,太过深究工匠精神的概念,反而容易陷入过度自我的漩涡。
创业者在创业的时候,不仅要踏踏实实、精益求精,还要懂得变通、懂得做体验、做营销,要知道好的制造并不等于好的产品,好的产品也不等于好的体验,好的服务也不一定就能让用户认同。
谁也不能保证,坚守工匠精神,创业者就能创业成功,但每一个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身上却必然都有着工匠精神。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拉里·佩奇、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王健林、陶华碧、陈凯旋等等,都是如此。
魔鬼不在细节,而在轻重,创业的天平总会倾向于那些精益、务实的“匠人”,大国工匠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常青的基础,这,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