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出生于浙江杭州市,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887年他返回美国弗吉尼亚州读书。1904年婚后携妻再回杭州,开始在中国传教。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因拒绝与日军合作,被日军关在集中营,直至日本投降后获释。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离开中国后在美国度过余生。2008年其骨灰被安放于杭州半山安贤园。
本书英文版于1954年由美国兰登书屋出版。
全书勾勒出人物命运为历史悄然推动的轨迹。前12章司徒雷登自述个人事业的抉择、在华传教的使命、参与燕京大学的创建、二战期间被日军软禁以及二战后担任驻华大使等经历,较为具体地展示出在华五十年生活的重心。后3章是对人生经历的总结与体悟。
司徒雷登作为在中国近代史、教育史和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其回忆录具有第一手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当然,由于身份角色的不同,作者叙说中难免存在20世纪上半叶个人主观立场的局限性,这一点需要读者特别留意和加以分辨。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出生于浙江杭州市,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887年他返回美国弗吉尼亚州读书。1904年婚后携妻再回杭州,开始在中国传教。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因拒绝与日军合作,被日军关在集中营,直至日本投降后获释。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离开中国后在美国度过余生。2008年其骨灰被安放于杭州半山安贤园。
◆ 在华五十年,多重身份,目睹数个政权更迭,叹古老又崭新的东方文明蜕变之痛。
作为一个在中国成长的美国男孩,司徒雷登眼中中国的1899-1949。
◆ 马歇尔、胡适作序
◆ 附马歇尔将军使团在华指示、杜鲁门总统对美国对华政策声明
第一章 家世渊源
第二章 求学生涯
第三章 回到中国
第四章 梦圆燕园
第五章 燕京岁月
第六章 中国显达
第七章 孤岛抗日
第八章 囹圄重生
第九章 使馆召唤
第十章 未圆的梦
第十一章 危机四伏
第十二章 竹幕背后
第十三章 身在华府
第十四章 退思此生
第十五章 美中新局
多好的老头,他曾经被批的地方现在看来都是正能量的一面。
第十人读过这版本。。。这是完整无删减的大陆版,胡适的作序和对蒋委员长的溢美之辞都玩好保留。今天上午中午下午晚修地铁看完了。。。
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另外对比英文本发现对某党有直接批判的地方被删节.但还是保留了一部分批判,没想到会这么处理,略感惊讶
据《司徒雷登画传》的作者说,这一版本是相对来说最接近“全译”的,但序言部分仍然有删节 。
洛洛 2016-11-27
也许不能当成是客观的史料,但也是一个比较值得审视的角度来看待那个时代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