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柳暗花明又一村(1989—1994)
1989年迎来新中国第40个年头,改革开放即将进入第11个年头。这一年,中国过得并不平静,国际政治风波使得中国面临着自改革开放以来最艰难的外部环境。
1989年5月5日,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公开发表谴责中国的声明,宣布对中国采取包括暂停一切武器销售和商业性武器出口、暂停美中军事领导人之间的互访等制裁措施,并“同情地重新研究中国留美学生要延长逗留时间的请求”。紧随其后,世界银行发言人宣布中止向中国发放新的贷款;日本政府暂停对中国的一切援助;第四十一届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通过制裁中国的《关于中国的声明》;西方七国首脑和欧洲共同体主席共同发表谴责中国的政治宣言……
一时间,中国四面楚歌,西方世界在制裁中国的立场上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然而这样的“施压”并没有摧毁中国要稳定发展、实现改革开放的决心,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的观点,“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国内,人们正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间举棋不定,股份制浪潮被掀起。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导致商品产量过剩,工厂停产、职工“下岗”,国内的形势也不算乐观。
世界发生了巨变,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剧变;柏林墙倒塌,分裂了45年的德国重新统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面临解体……
苏联的解体使中国开始反思自己要走的道路,国家领导人与专家学者共同商讨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模式,经过前后10次的讨论,最终基本达成共识,认为中国经济体制和机制应走“市场取向”的路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走向和路径提供了理论参考。
下篇 一元复始万象新(1995—1998)
20世纪90年代,“接轨”一词成为中国社会的关键词。自封闭的国门重新开启以来,中国与世界接轨的脚步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在中国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步入世贸组织,在经济上与世界接轨的时候,中国社会也开始了与国际社会全方位接轨的过程。
1992年之后,中国开始深入的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就如外媒分析的那样:“融入世界,成了促进中国增长的最强有力的发动机之一,而且今后将仍然如此。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这个国家与全世界的交往都大大加深了。”
或许是对数百年来多灾多难中国人的眷顾,改革开放以来这二三十年国际环境也非常适合中国作为后起国家加快发展。首先,没有对中国和平构成实质性阻碍和影响的战争或威胁。其次,主要发达国家当时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向后工业化和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具有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动机和条件,而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低资源环境成本和迅速壮大的市场在承接转移中具有强大优势,并且中国的体制机制又成功地把这种优势发挥了出来,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收益者,有力加快了工业化进程。a
改革开放的深入也给予曾经在夹缝中生存的民营经济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个体户的原动力大多是出于简单的谋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渐渐从“谋生”转向了对“财富”的渴望。
从最初民营经济不被认可,到后来“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在变,民营经济也在蓬勃地“开枝散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