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拜占庭
对大多数人来说,“拜占庭”(Byzantium)这个词并不熟悉。在英语中,“拜占庭”(byzantine)通常被用来形容异常复杂的事物;而在法语中,“这是拜占庭”(c’est Byzance)通常是指某种华丽而奢侈的事物。如果语言可能会误导人,那么砖头和石头之类的实物呢?拜占庭留在地面的遗迹大致可分为两类:教堂和城墙。其中,教堂数量比城墙多得多,也更受人重视。它们的存在似乎证实了拜占庭帝国是一个以教会和信仰占据着中心位置的国家。这些教堂通常被用马赛克镶嵌画、壁 画、圣像和彩色大理石装饰得富丽堂皇,深深地吸引了前来参观的游客,并让他们的思绪穿越时空,聚焦于那个卓越的古老帝国。与之相比,城墙往往被人忽视。它们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好像没有什么观赏价值。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
们其实独具研究价值。城墙是一个国家历史悠久的标志,在这个国家里,与周围的各种敌对力量不断进行战争就是一个显著特征。修建城墙是为了保护重要的城市,而这些城市一旦发展壮大,就需要拆毁城墙腾出更多空间。与此同时,城墙也需要
人们不断维护修缮,用铭文进行美化装饰,以此来纪念城墙的建造者。所以,城墙会让我们记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辉煌历史,并知道人们不仅仅只会对着它祈祷。
本书的初衷就是还原关于这个帝国的一些基本史实。我们牢牢结合欧洲和中东地区在中世纪的历史背景,对拜占庭帝国进行直接而客观的描述,希望以此能够突破长久以来人们对它的一些刻板印象。由于拜占庭帝国在其存在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横跨东西方,所以在兼收东西方地域特质的同时,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因此人们很容易——甚至很“方便” 地——会忽视它的存在。但是,我想提醒大家,拜占庭是构成欧洲历史的一个不可或缺并且极为迷人的组成部分,它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并加以严肃研究。
我甚至在本书开篇的这则简短导言中,就遇到了一个写作难题。我们知道,历史名词极为重要,虽然我们有时因循守旧而对它们的存在习以为常。比如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拜占庭”这个名字。它原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在希腊语中为“Byzantion”),是位于雅典附近的古希腊城邦迈加拉(Megara)的一个移民城市。拜占庭于公元前7世纪就在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的伊斯坦布尔)这个位置建立起来。而 “拜占庭”,即“Byzantine”这个专业术语是在16世纪才被正式提出的(参看第9章),在本书中,即来指代所讨论的这个古老帝国。但当时拜占庭帝国的人民从未听说过拜占庭这个名字,更别提他们会对其认同了。这就像将法国叫作鲁特西亚政权(Lutetian),或将大英帝国叫作伦仃的国家(Londinian)一样。
虽然我们今天称这些人为拜占庭人,但他们当时却称自己为罗马人。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国家与奥古斯都帝国一脉相承,而这在很多方面也确实如此。这种自我认同显而易见,如在4世纪至15世纪之间,它的历任国家最高统治者一直称自己为罗马皇帝。当时,它的东部邻国和敌对势力也认可这种称号:塞尔柱人(Seljuqs)和奥斯曼土耳其人(Ottoman Turks)都称呼这个国家及其领土为“罗姆”。至少在20世纪晚期以前,希腊语中一直保留着他们称呼自己的一种说法:romios(罗马人,但字面意思是希腊人)。但是,当时无论是在欧洲西部还是在巴尔干地区,还有相当多的其他国家,他们把拜占庭人称为“希腊人”。就西部国家而言,这样称呼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在800年,一旦某个罗马人在罗马加冕称帝(见第4 章),其他帝国就不能再把“罗马”加在自己的名称前面,因此就出现了自称为希腊或君士坦丁堡政权的情况。然而,将拜占庭帝国称为“君士坦丁堡的(政权)”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因为这就相当于将这个国家的统治权威和势力影响范围局限在它的首都地区,从而丧失了用“罗马的”做定语所蕴含的广泛含义。
六月 2019-11-29
煌煌一千年,一本书,漫长地风干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