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你崩溃哭泣过吗?》
凌晨四点,南方冬天的深夜。
空调的暖风吹了十几个小时,才让这湿冷得浸到骨头的房间有那么一点点暖意。
我怀里抱着刚刚四个月的老二,这个时候的我,困得想撞墙,但还是不得不从温暖的被子里爬出来,给他喂奶。吃完奶他心满意足地沉沉睡去了。
我独自坐在那里,突然鼻子一酸,眼泪簌簌地流下来,接着,情绪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到水里,扑通一下炸开来,涟漪瞬间蔓延,我无法控制自己地嚎啕大哭,哭得地动山摇,摧枯拉朽。
此时,我41岁,是个名副其实的大龄妈妈。
我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很幸福的人——夫妻恩爱,老公是同行又是爱人也是同事,永远有说不完的话;事业有成,金话筒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青联委员,在很多人眼里是全国知名主持人;老大懂事,身体健康没有进过医院,学习不用操心;跟公婆、父母都相处得非常融洽,困扰很多人的婆媳问题在我们家从来没有发生过,公公婆婆和我的爸爸妈妈也相处融洽,假期我们总是一大家子像一个旅行团一样一起旅行。
我没有任何理由哭,那我为什么要哭?为什么那一刻觉得我的人生近乎绝望,没有人可以拯救我?
我的理智短暂做了分析——产后孕激素下降引起的情绪震动。但等我平静下来,我知道,这大部分是因为在带老大的过程中,我花费了太多精力,我累了。
回想怀老大的时候,真是满心欢喜。
那时,我已经在湖南卫视工作了十几年,主持的《晚间新闻》《背后的故事》,无论收视还是口碑都很好。我也开始在主持人工作之外兼任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组建团队的制片人。这是我在主持人的身份被业内和观众认可后重新去爬的一座山,虽然很辛苦,但因为对未知的好奇而无比兴奋。就算一直工作到孕九月,挺着大肚子,带着全新的团队,一个字一个字地改稿子,一帧画面一帧画面地剪辑,早上9点开早会,下午5点开晚会,直到晚上10点才回家,我也乐此不疲,完全忘了自己是个孕妇。
我当时甚至以为,熬过了从无到有带新团队的这些困难,这辈子都不可能有什么事情能难倒我了。
那个时候的我,35岁,人生的阅历和经验都算得上丰富,在一个上升的行业里,在一个人人羡慕的电视平台,从二十几岁开始做谈话节目,见识过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而且自己还一直保持着深度的学习和思考,我无比自信地觉得,做妈妈对我来说,怎么会是个事儿呢?
到了老大出生前的半个月,我才开始休息。出于做了十年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一种工作习惯,我对所有将要面对的事情,一定要琢磨清楚才行。所以,那无所事事的半个月,我开始研究自己带孩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要把看别人带孩子产生的一连串问号打通,这样我才能说服自己,安心地等待预产期的到来。
我开始上网浏览各种育儿信息、育儿知识,加上平时我就有买书看书的习惯,所以这短短的两个星期,我疯狂地一箱一箱地买育儿书。我先生天天吃惊地问,你看得完吗?而我,完全处在一种如饥似渴的亢奋学习状态里。
在集训式的海量阅读之后,加上身边有很多优秀女性也传授给我不少经验,我觉得自己在育儿观念、育儿能力上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准备。我甚至还有点小小的得意,觉得不太可能有妈妈像我这样做这么多功课吧!我像做谈话节目一样,不仅了解了育儿这件事表层的现象,还挖掘了它深层次的逻辑;不仅吸纳了中华传统文化里前人的经验,还尽可能地去接触全世界不同地域的育儿理念,以及中西方两种育儿观念之间的交融碰撞。我感觉自己吸足了所有的养分,饱涨着热情,只等着披挂上阵那一刻了。
然后,老大出生了。
我自以为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可是,当我真正去养育一个活生生的孩子,还是那么的手足无措。
她吐个奶,我要心疼半天;几天不拉粑粑,拉的是干粑粑还是稀粑粑,我也要纠结半天。她6个月的时候,有一次在浴缸里洗澡,突然开始狂哭,我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慌得六神无主,后来打电话给医生朋友,才知道是肠痉挛,是宝宝常见的一种现象,一颗心才放回肚子里。她一岁之前我是各种担惊受怕,以为大一点就会好了。不曾想,一岁又开始有一岁的问题,两岁开始有两岁的问题,好不容易熬到她五岁。
在老大出生后的这五年里,除了工作,我所有的时间都是她的,从来没有出去看过一场电影,没有跟朋友吃过一顿饭,每天陪她睡觉、吃早餐,陪她玩儿,陪她笑,陪她哭。对她,我可谓全身心的投入和付出。这对于一个做了十几年电视,基本全是工作、没有生活规律的我而言,是一次生活的回归,更是一次对自己内心、对生活惯性的巨大挑战。
这个时候,老二到来了。
然后,出现了,在凌晨四点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嚎啕大哭的我。
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当妈妈真不是人干的活儿。
在那一刻,我又想,这个世界上一定还有一个妈妈和我一样,被无力感深深地包围,无望地痛哭。
我甚至想,把孩子一放就走,但是我不知道要走去哪儿,也不知道要去干什么,就是有一股特别想要逃离的欲望抑制不住地涌上来。那一刻,我特别想有个人来跟我聊聊天,可我把手机打开,没有一个微信弹出来。朋友们都睡了,没有人问我一句:你现在好吗?
我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但我不能被困在泥潭里,我多年的工作习惯和工作经历告诉我,什么事情都是有办法的!
5年来,我的确是铆足了精神在育儿路上打怪升级。我总是在寻找那个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就像孩子不听话,打是一种方法,骂是一种方法,把他丢到门外去也是一种方法。但是先拍拍他,接受他的情绪,再用游戏的方法引导他,跟他耐心地讲道理,一起讨论怎么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方法。打骂是一种不假思索的本能反应,而后一种办法明显需要耗费更多的耐心、精力和时间,就是这样5年的能量消耗,让我从内到外、筋皮力尽。但,无疑,效果也更好,更持久。
当我用大哭的宣泄换来平静之后,看着眼前这个软软糯糯的小生命,想想曾经走过的和即将面对的,一个念头冒了出来。
我要做一点事,我能不能写一本书,写一本能够带给妈妈们力量的书。
或许,这本书不能给你所有育儿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她会像一幅地图,提供给你一些解决问题的路径,因为你的孩子的问题,只能由你来给出方案解决。
我更希望把这本书送给和我一样曾经在凌晨4点孤独哭泣的你!
我想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你所有的困惑、所有的焦虑、所有的疲惫、所有的无助,甚至不时出现的绝望,我都懂。在这条育儿路上,我陪伴孩子成长琢磨出的方法你拿去就能用。
我想和曾经被无力感包围的你,说说话!我想告诉你,在每个难题和困惑面前,请一定相信,妈妈总是有办法!
张丹丹
2019年10月
风风吹落 2019-10-28
读读这本书,亲子教育需要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