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亚洲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9361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19-11-28 06:10:34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孙歌
  • ISBN:9787221154361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四步展示寻找亚洲的全过程

★打破单一化的思维方式和解释方式

★全面梳理关于“亚洲”“亚洲原理”“亚洲主义”的来龙去脉

★探索另一种讲述亚洲历史、世界历史的可能性

★东亚和亚洲未来的历史与思想变迁究竟会呈现怎样的图景?

★描摹大批思想家的“亚洲”性格:冈仓天心、福泽谕吉、孙中山、李大钊、和辻哲郎、竹内好、宫崎市定、滨下武志、梅棹忠夫、沟口雄三、丸山真男。



亚洲是什么?谁的亚洲?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亚洲?

亚洲,并不是世界体系的中间环节,而是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亚洲不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位置,也是价值判断尺度。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受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一切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理由。

本书是作者研究亚洲思想与现实复杂问题成果的集中展示,记录了她迄今为止“寻找亚洲”的全部过程。从思索亚洲意味着什么,到从东亚的历史与现实中去感知认识亚洲的方法,再到跨文化的新普遍性的创造,最后落脚对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即亚洲原理的寻找。


作者简介

孙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多年来一直从事政治思想史以及与中日关系、亚洲等现实政治有关的复杂问题研究,致力于推动东亚地区知识分子的深度对话,曾于九十年代与沟口雄三先生共同发起连续六年的“中日知识分子对话”。

曾任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一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主体弥散的空间:亚洲论述之两难》(2002、2007)、《竹内好的悖论》(2005)、《文学的位置》(2009)、《把握进入历史的瞬间》(2010)、《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2011)、《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2017)、《历史与人:重新思考普遍性问题》(2018)等。


下载地址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章 亚洲意味着什么

两条思路:亚洲是否存在?

两条思路的接触点

京都学派的亚洲论述

《在亚洲思考》的定位与它所揭示的问题


附录

“亚洲”到底意味着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访谈

ArtReview Asia 访谈

亚洲的普遍性想象与中国的政治叙事


第二章 东亚视角的认识论意义

中国社会既定的东亚视角及其问题性

现代历史过程中东亚内部的不均衡状态

冷战历史与东亚的关系

后冷战时期的历史视野与东亚叙事的思想品格

关于后东亚论述的可能性


附录

如何思考东北亚的战后

——高句丽问题引发的思考 /188

横向思考的东亚图景

——评白乐晴《分断体制·民族文学》与白永瑞《思想东亚:朝鲜半岛视角的历史与实践》

民众视角与民众的连带


第三章 创造新普遍性


第四章 寻找亚洲原理

讨论亚洲范畴所面临的现实与理论困境

通向亚洲的理论路径

亚洲原理的历史内涵


短评

  • 晓镜 2019-10-22

    昨天听了孙老师的讲座,她一再强调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要基于特定的风土状态的。在寻找自己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或许日本走得比我们远吧。读此书,也想到自己的一些小小心愿。

  • 说撒呢 2019-10-29

    稍微啰嗦了点儿,有很多地方仍在荆棘之中

  • 邻家月更圆 2019-10-14

    期待

  • 经济人读书会 2019-10-03

    读下来感觉作者力图克服旧普遍性弊端所依托的哲学资源略为狭窄,导致思考过程极其艰辛,就好像哈贝马斯说的“想在主体性哲学内部击破主体性”,其实作者所说的将新普遍性作为理解的媒介,已经触碰到了哈贝马斯交往行动哲学的边沿,所以对于作者想要处理的这个方法议题,如果换一种哲学思路的话,可能会让思考过程变得更轻松一些吧。

  • 一人 2019-09-26

    很早就想读,不过总是没看,这是看的第一本孙歌的书。现在读起来,并没有出现很难理解的地方。学术圈很关心“亚洲”“中国”这样的集合概念,背后大概也还是这种概念被冲击或者被不怀好意地利用。至于为何要寻找亚洲,想象一下为何我们提到“亚洲觉醒”时本能觉得不包括中东、阿富汗这些地区,为何我们提到“东亚”,实际上是指中日韩三国,而几乎不会包括东南亚这些很东方的国家,大概就知道原因呢。“形而下”的普遍性概念很好玩... 很早就想读,不过总是没看,这是看的第一本孙歌的书。现在读起来,并没有出现很难理解的地方。学术圈很关心“亚洲”“中国”这样的集合概念,背后大概也还是这种概念被冲击或者被不怀好意地利用。至于为何要寻找亚洲,想象一下为何我们提到“亚洲觉醒”时本能觉得不包括中东、阿富汗这些地区,为何我们提到“东亚”,实际上是指中日韩三国,而几乎不会包括东南亚这些很东方的国家,大概就知道原因呢。“形而下”的普遍性概念很好玩,不是从个体性抽象出来的高高在上的共性,而是与个体性平行,在个体性之间沟通的共性,好像指出了既保留民族又能实现区域和谐的新道路 (展开)

    书评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