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简介
宋怡明(Michael Szonyi),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历史学教授,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明清及中国近代社会史学家。擅长利用历史人类学和田野调查方法研究中国东南亚地区的社会史。著有Practicing Kinship: Lineage and Desc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2002),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2008),The Art of Being Governed:Everyday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2018);编有The China Question: Critical Insights into a Rising Power(2018),A Companion to Chinese History(2017)。
译者简介
钟逸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就读于牛津大学圣十字学院。研究兴趣包括中国现代史和华人华侨史。曾翻译毕可思(Robert Bickers)著The Scramble for China:Foreign Devils in the Qing Empire,1832—1914(尚未出版)。
朝凪 2019-11-14
写论文那会儿疯狂读了一批日常史研究著作,《被统治的艺术》以明末军户制度为研究对象,但作者关注的重点在于统治与被统治之间的真空地带:百姓与国家的代理人,代理人与统治层之间如何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在明代,被统治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能够地道、熟练地掌握国家的语言。宋怡明认为体制会塑造人,而反过来体制也会为人所塑造,在某些时刻百姓会反客为主,“操纵体制乃至扭曲体制”。作为明史研究,从军户制度切入非常巧... 写论文那会儿疯狂读了一批日常史研究著作,《被统治的艺术》以明末军户制度为研究对象,但作者关注的重点在于统治与被统治之间的真空地带:百姓与国家的代理人,代理人与统治层之间如何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在明代,被统治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能够地道、熟练地掌握国家的语言。宋怡明认为体制会塑造人,而反过来体制也会为人所塑造,在某些时刻百姓会反客为主,“操纵体制乃至扭曲体制”。作为明史研究,从军户制度切入非常巧妙,但其实这样的设定(甚至可以说这种框架本身的“后见之明”)注定带有作者的立场与偏见,在揭示一部分的同时,遮蔽另一部分内容,而二者间的平衡则是体现作者的功力之处。在脚注中看到宋怡明甚至比较了《和谐乡村建设》中的神话论述版本,可以说是真·中国通了hhh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