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是时候,从账本1.0迈向账本2.0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里有一句话,“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这于刀光剑影征途之上写下的哲思与探索,让后世之人读来总不免心中一凛。尤其是当我们身处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浪奔浪流不止,对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前沿领域展开思考,就会显得那么危险又迷人,冒险又有趣。
区块链思维,数字化激励,就是这样的一场逐浪。在写作这本书之前,我们团队内部进行过一次小小的讨论。关于书的主题,大家十分清晰,区块链思维和数字化激励,是方向,是判断,是事业。而关于书的标题,我们在“裂变“二字,与”公司制的黄昏“这一表述间,进行过短暂的取舍。
趋势的裂变当然是显著的,它们体现在时代,技术,渠道之上。
我们面临的第一大趋势,是时代动力的变化。时代的动力已经从制造为王,经过渠道为王,进入到了用户为王的阶段。当用户要求越来越多权益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外部ROI激励的底层逻辑已经生变:用户站在了舞台中心。
他最开始的要求可能只是一个兑换券,但是当用户权益越来越大时,用户会要求拿到公司增长的一部分,他会要求自己控制自己的数据,而不是让企业控制数据。
我们今天已经看到一些模型,从数据的中心化模式开始走向反Facebook模式。Facebook已经出现一些新的竞争对手,这些对手的价值主张就是用户真正控制自己的数据,当平台需要调用用户数据时,平台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而随着用户为王的趋势越来越演进,会有很多新的逻辑来摧毁原来的商业模式。
第二个大趋势,是技术形态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账本1.0时代的技术代表,是机械技术、液压技术,他们植根于工业革命,而当今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形态,则可以用三个字母来概括: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
第三个大趋势,是组织形态方面也已发生了新的变革。斯坦福大学知名学者Richart Scott有一本教科书《Organization(组织)》,细数了组织演化的路径。
组织演进路径的第一阶段是所谓的理性组织,那是工业时代的组织,科层制、层级化,每个人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公司利润的最大化;理性组织的第二阶段将会进入到自然性组织,自然性组织的终极目标和理性组织的完全不一样。理性组织是生存,自然性组织要进入开放性系统。
这本书出版至今已20多年,基本上整个组织的演进路径与其预测保持着一致,我们从理性组织,走向自然性组织,最终会走到开放性系统。
这些趋势的变化,会带来什么?基于时代动力的不同、技术形态的变化、组织形态的更迭,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很有意思的推论。
第一个推论,从三边博弈到三位一体。股东、员工、用户,经典的三边博弈在原有的公司制架构里找不到解决方案。无论你怎么排,最终在公司制的架构里,三边博弈永远存在。
而在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新的组织形式下,这三边博弈将有可能成为三位一体,一方面他是用户,另一方面他可能成为这个组织里最有能力且不用付钱的员工之一,最终还能分享公司的溢价和红利。
第二个推论,规模效应 VS 网络效应 VS 裂变效应。在工业化时代,一个底层逻辑是规模效应,规模效应越大,成本下降越快,市占率越高,这是一个正循环。所以在工业时代,规模效应是整个组织发展的驱动力。
当我们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在原有的规模效应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第二重效应,网络效应。规模效应拉开了贫富差距,网络效应则在规模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因为一个网络效应的世界,同时是一个赢家通吃的世界。
在新技术推动下,贫富差距已经积累到了一个拐点。我们希望个体的力量被激发出来,其带来的裂变效应可以对冲中心化的网络效应,希望能够给全社会带来收益,而不是恶化现有的技术演进的结果。这需要价值观正确,也需要路径正确。
第三个推论,解构与重构。这是《共产党宣言》里的一句话:“在新的架构上、新的账本下,一切那些我们认为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
我们现有的整体组织方式都将面临解构与重构,比如沟通方式、协调方式、合作方式、激励方式、解决冲突方式、联盟方式、价值网络方式等等都将面临解构与重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最终要提出“公司制的黄昏“。因为公司制的底层逻辑,是复式记账,从1494年作为一种学科理论被意大利人卢卡?帕乔利提出,复式记账存世至今已有将近600年的时间,如若算上更早期它从萌芽开始发展的实践阶段,复式记账在人类历史上已经走过了900年的光辉岁月。在这期间,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和变革在商业社会发生,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不得不承认,公司制发展的前提条件已经发生了及其深刻的变化,但它的底层架构却没有随之而动。
这意味着革命性的改变已经迫在眉睫,账本1.0的阶段向账本2.0的时代转换,正呼之欲出。基于区块链思维和数字化激励的全新模式,既是对旧岁月的挑战,也是对新征途的哨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多少人读出孤独苍凉,就有多少人读出万千气象。这是新思考、新出发的时刻。希望通过这本书,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迪,也希望大家能够看到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巨变,和我们正在面临的命运。
序二
数字化时代,从公司到社群
自从2014年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来,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除了符合高频、刚需等特点的打车、外卖等几个有限场景外,其他行业的平台模式罕见大成的案例,新一波的数字化浪潮对传统行业的改造还需要扎根产业、深耕细作。
笔者从事律师专业、律所管理和法律科技创新共10余年,2013年创立法和科技,定位是做法律行业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希望用科技手段提升法律行业的效率,优化和改变法律行业。我们相信,未来的律师工作和法律服务都会以数字化的形态展现。在近六年的创业历程中,我们尝试过大数据、AI等新兴技术对具体场景的改造,也从平台模式到SaaS为基础线上线下数字一体化的转变,越发确信新技术对法律行业的效率有极大的提升的潜力,只是这样的创新需要扎扎实实走线下产业赋能的路线,需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切入。
技术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法律行业的生产力是律师,现在国内的律师人数大概有42.3万名,未来10年,中国律师数量将会达到100万以上,未来的从业人群大部分是90后和00后,这些主流的从业者需要的是什么?是行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包括对一些重复的工作用机器替代,如常见的法律咨询、合同的智能审查。
区块链也会改变生产关系。传统公司理论认为,公司是由一系列合约组成的,区块链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公司的记账和合约体系,对组织内部的行为进行精确记录、即时分配,基于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性来实现组织的激励,从而大大提升组织效率,冲击和改变原有的组织体系。
随着中心化流量的获取成本日渐增长,以及趣头条、云集等一系列公司上市,私域流量的裂变获取和现有用户的精细化运营将成为创业公司必不可少的方向。我们也开始系统思考把区块链技术与实体商业结合起来落地为商业实体,降本提效,这也是出版本书的目的。
基于此,我们在落地产品上开发了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化激励产品kindle+,并在法律、零售、教育、酒店等行业里率先使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让公司的管理形式逐渐变为社区化管理,把公司股东、员工和用户的权益打通并流转起来,让社区所有参与方为公司发展做出的贡献能被精确记录并得到即时回报。告别传统公司制度下股东、员工、用户的三边博弈,迎接股东≈用户≈员工的新型组织关系。
因本书探讨内容皆属新课题,肯定会存在不少错漏,著书过程也属产品创作、小步快跑、迭代完善,这都属于不可少的步骤,望读者多提意见,让区块链技术下的新组织理论尽快完善起来,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