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付春博士、于保平博士的这部著作,除了对本人的过誉之辞,有关茅台发展和管理的部分,是实事求是的。作为一部有关茅台的管理学研究著作,有一定深度,值得重视。
如作者所说,茅台堪为中国企业发扬工匠精神的样本,对于其他企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只有各行各业都具备这一精神,我国才能突破当前发展中的瓶颈,才能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
关于茅台,我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陆续写过不少文章,其中对工匠精神也多有涉及。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与我沟通过多次,我感觉这次梳理得比较系统和清晰,是第一个这样做的。
不少人对于茅台的理解仍停留在二十世纪,认为它顶着“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的金字招牌,只要保证质量,把酒往外运就行了。这种想法既忽视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更是对全体茅台员工几十年艰苦奋斗精神的不公平评价。
我认为,茅台案例的特殊之处在于。
一是茅台酒工艺极其复杂,是固态、多菌种参与发酵,还需要大量人工操作,因此,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分,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继承与创新并重。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我之前已经有过多次论述。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参与,没有工匠精神,二者均不可得。
二是“离开茅台镇生产不了茅台酒”这一特点,决定了工匠精神必然是一个体系,而不是单靠一家企业的努力。茅台地处山区,地理环境独特,早期的交通极其不便。这是对茅台酒厂很不利的外部约束条件。我们通过努力,却把它变成为茅台酒今天近乎“垄断地位”的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之一。作为管理者,不仅要发扬本企业的工匠精神,解决引才难、管理难等问题,还要发挥上下游的工匠精神,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创造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
三是高端白酒行业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绝非一般人能想象。以“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这颗皇冠上的明珠,必须名副其实,这是市场普遍的期待,也是我们当时面临最大的压力。我很早就意识到,市场不相信眼泪,如果没有真正夺冠的实力,“中国白酒业的领跑者”的地位就很难永久维持。而经历市场经济的洗礼,我们用铁一般的事实捍卫了荣誉,到今天,茅台“中国白酒业的领跑者”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
从本书看,对于上述内容均有论及。我也很同意赵博士、于博士把工匠精神延伸到外部市场竞争这一观点,茅台不仅仅是用工匠精神抓内部质量,而且有对消费者负责任,做良心酒的工匠态度。茅台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的成绩,是工匠精神得以发挥的一个必然结果。茅台一直以消费者为中心,把他们当恩人,而消费者感受到这一点,最终认可了我们的高品质。
总之,这本茅台工匠精神的研究著作很好地展现了茅台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发扬过程,其中很多内部资料是第一次面向广大读者。尤其,我感到作者的写作也极力发挥了在学术上的工匠精神,从这点看,我们也算是同道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