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6973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19-11-14 06:10:25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英] 西蒙·蒙蒂菲奥里
  • ISBN:9787540493950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耶路撒冷的历史是整个世界的历史。它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是唯1拥有天堂和尘世两种存在的城市;它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惑人阴谋、虚构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的发生地。

“讲故事的大师”西蒙·蒙蒂菲奥里依年代顺序,以三大宗教围绕“圣城”的角逐,以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为主线,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以客观、中立的角度,通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塑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三千年的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三千年》在国内畅销多年,一问世即获颁“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收获凤凰网、深圳商报、南方都市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等媒体和专业机构评选的“年度好书”“年度影响力图书”等赞誉,并在京东月度和年度榜单中名列前茅。全新增订版则在此基础上新增第54章《21世纪》等3万字内容、30张彩色插图,同时还有作者致中国读者的信。

在新增部分内容的同时,将大部头做“小”,由原来的精装16开改为平装32开,采用轻型纸,根据作者的意见将内容分为四册,提供轻松、便携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英]西蒙·蒙蒂菲奥里(Simon Montefiore)

1965年出生于英国,在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研习历史,获哲学博士学位;历史学家、小说家、童书作者、记者、纪录片撰稿人和主持人;世界范围的畅销书作者、多种图书大奖获得者。他的作品被翻译成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48种语言。

其主要历史作品有《耶路撒冷三千年》《青年斯大林》《大人物的世界史》《罗曼诺夫皇朝》《凯瑟琳大帝和波将金》《红色沙皇的宫廷》等,斩获英国科斯塔传记奖、美国《洛杉矶时报》传记奖、法国政治传记大奖、奥地利克莱斯基政治文学奖、意大利德里西奥卢比卡亚文学奖等重量级的奖项,是奥普拉·温弗瑞的年度选书、美国犹太历史会选书,在《纽约时报》畅销榜居高不下,并入围塞缪尔·约翰逊奖、达夫·库珀奖、马什传记奖等终选名单。

其中,《耶路撒冷三千年》是全世界范围内的超级畅销书,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前国务卿基辛格将其视作珍宝,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为本书新版的写作接受了采访。《新闻周刊》评论说,西蒙能将内容庞大的历史书籍写成极为好看的惊悚作品;他知道怎样才能让历史变得浅显易懂;他的博学、睿智使人忍不住想向美国国务卿推荐,聘请他担任幕僚。在勤奋和野心之外,西蒙具有为耶路撒冷作传的先天优势,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先辈中曾出过享誉欧洲的外交家和银行家;19世纪初期,他的家族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是银行业的合作伙伴;也正是他的曾叔祖父摩西·蒙蒂菲奥里爵士,在耶路撒冷旧城外建造了第一座犹太住宅区。

他的多部作品正在被改编为电视剧和电影。


译者:张倩红,马丹静

张倩红

郑州大学副校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兼任河南大学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等职。主要从事犹太—以色列及中东问题研究,出版《以色列史》《犹太文化》《犹太史研究的新维度》等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马丹静

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博士,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犹太—以色列史研究,担任《以色列蓝皮书》副主编,发表论文多篇。


下载地址

序言

耶路撒冷的历史是整个世界的历史,也是犹地亚山间一座长年贫瘠的小镇的编年史。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而今这个名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名副其实:这座城市是亚伯拉罕系宗教之间斗争的焦点,是越来越受欢迎的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基本教义派的圣地,是不同文明冲突的战略角斗场,是无神论与有神论交锋对峙的前线,是世俗瞩目的焦点,是惑人阴谋与网络神话的发生地,是二十四小时新闻时代里全世界摄像机聚焦的耀眼舞台。宗教、政治和媒体的利益相互滋养,使今天的耶路撒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频繁地暴露在世人的目光之下。

耶路撒冷是神圣之城,但给人以迷信、充满骗术和偏执的印象;是帝国的欲望与奖赏,但又不像帝国所期望的那样具有战略价值;耶路撒冷是许多教派的共同家园,但每个教派都认为这座城市只属于自己;耶路撒冷是一座拥有许多名字的城市——但每个传统都如此偏执地排斥他者,仅仅尊崇自己的称谓。这个地方是如此娇美,以至于犹太人在其神圣经典中以女性的口吻描述它——通常把她说成一个鲜活的尤物、一位地道的美女。但有的人也把她描绘成无耻的荡妇,或者是被爱人抛弃的受伤的公主。耶路撒冷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它还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堂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地上之城的绝美无双与天上之城的光辉荣耀相比,又显得那样微不足道。耶路撒冷既是天上之城又是地上之城,这意味着这座城市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新耶路撒冷可以遍布全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耶路撒冷。据说,亚伯拉罕、大卫、耶稣和穆罕默德这些先知和长老都曾在这里的石头上驻足。亚伯拉罕系宗教在这里诞生,而世界也将于末日审判时在这里终结。对于“圣书之民”来说,极为神圣的耶路撒冷就是“圣书之城”:《圣经》从许多方面来说都是耶路撒冷这座城市的编年史,而《圣经》的读者,从犹太人和早期基督徒到穆斯林征服者和十字军,再到今天的美国福音派,一次又一次地改变着耶路撒冷的历史,以实现《圣经》中的预言。

不承认耶路撒冷是世界历史的一个主题、一个支点,甚至一根脊柱,就不可能准确地书写这座城市的历史。追寻耶路撒冷的历史必须是对神圣本质的探究。“圣城”这个词经常被用来表达对它的圣迹的敬畏,但它真正的意思是耶路撒冷已成为人在尘世间与上帝交流的必要场所。

在世界上所有的地方中,为什么选中了耶路撒冷?这个地方远离地中海海岸的贸易路线;这里缺水,夏季阳光曝晒,冬季寒风凛冽,嶙峋的岩石参差不齐,而且不适合定居。但是,选择耶路撒冷作圣殿之城,不仅仅是人类自己的决定,也有自然演进的作用。随着时光的流变,耶路撒冷的神圣性有增无减,因为它已经神圣了如此长的时间。神圣不仅需要灵性和信仰,还需要传统与合法性。一个提出新想法的激进先知必须解释已经过去的那些世纪的历史,并用能为大众所接受的语言和神圣的地理来证明他的发现——对先前的启示和长期备受尊崇的地点的预言。没有什么比与其他宗教的竞争更能提高一个地方的神圣性。

历史通常被描述成一系列的激烈变化与暴力更迭,但我想展示的是:耶路撒冷是一座具有连续性和共存性的城市,是一座有着混血人群和混合性建筑的兼容并包的大都市,这里的人们不符合各大宗教传说和后来的民族主义叙述的狭隘分类。这是我尽可能地以家族发展为线索追寻历史的原因,包含大卫家族、马加比家族和希律家族、倭马亚家族、鲍德温和萨拉丁家族,直到侯赛尼家族、哈立迪家族、斯帕福德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蒙蒂菲奥里家族。这种做法有悖于正统史学所注重的对突发事件的描述和狭隘叙事,却可以展示有机的生活模式。在耶路撒冷不仅有相对的两方,还有许多相互联结、相互重叠的文化和不同层次的忠诚——耶路撒冷是一个由阿拉伯正统派、阿拉伯穆斯林、塞法尔迪犹太人、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哈雷迪犹太人、世俗犹太人、亚美尼亚东正教徒、格鲁吉亚人、塞尔维亚人、俄国人、科普特人、新教徒、埃塞俄比亚人、拉丁人等组成的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万花筒。某个个体经常同时忠诚于不同的身份,耶路撒冷的沙石有多少层,耶路撒冷就有多少种人群。

我将按时间顺序,通过男男女女——士兵和先知、诗人和国王、农民和乐师——还有塑造耶路撒冷的诸家族的生活来讲述这个故事。我觉得这是把这座城市写活并展示其复杂的、意想不到的真相最好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抵制住透过现在所痴迷的事物来重塑过去的诱惑。我试着避免以这样的目的论——每个事件都是不可避免的——来书写历史。因为每种变化都是对先前变化的反应,所以按时间顺序记述是搞清演变过程的最好方法,也最能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耶路撒冷?

这是一部把耶路撒冷视作世界历史中心的历史,它并非想成为有关耶路撒冷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也不是每座建筑物中的每处壁龛、每个柱顶、每座拱门的旅游指南。它不是东正教徒、拉丁人或亚美尼亚人、伊斯兰教哈乃斐学派或沙斐仪学派、哈西德派或卡拉派犹太人的琐碎历史,也没有以某种特定的观点来解读历史。

我的目的是为普通读者书写最广泛意义上的耶路撒冷历史,不管他们是无神论者还是有神论者,是基督徒、穆斯林还是犹太人。我没有政治意图,不考虑今天仍在上演的冲突与倾轧。

我的任务是追寻真相,而非裁决宗教神话。

我感到我的一生都在为书写这本书做准备。从孩提时代起,我就经常在耶路撒冷转来转去。因为家族关系,“耶路撒冷是我的家训”。不管与耶路撒冷有什么私人联系,我在这本书里只是为了讲述真实发生的历史和人们相信的历史。回到我们开始的地方:一直都有两个耶路撒冷,天堂的和尘世的,两个耶路撒冷都更多地受制于信仰和情感,而非理智和事实。但无论如何,耶路撒冷依然是世界的中心。

我的写作方法不可能让每个人乐于接受——毕竟,我所写的是耶路撒冷。但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铭记劳合·乔治给他的耶路撒冷总督斯托尔斯的忠告——斯托尔斯当时正遭遇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双面夹击——“如果任何一方停止抱怨,你将失去工作。”

目录

序幕 / 001

第一部分 犹太教 / 019
1 大卫的世界 / 021
2 大卫的崛起 / 031
3 王国和圣殿 / 036
4 犹大的国王们 公元前930年—公元前626年 / 051
5 巴比伦的妓女 公元前586年—公元前539年 / 069
6 波斯人 公元前539年—公元前336年 / 081
7 马其顿人 公元前336年—公元前166年 / 091
8 马加比 公元前164年—公元前66年 / 112
9 罗马人来了 公元前66年—公元前40年 / 123
10 希律家族 公元前40年—公元10年 / 136
11 耶稣基督 公元10年—公元40年 / 167
12 希律家族的终曲 公元40年—公元66年 / 195
13 犹太战争:耶路撒冷之死 公元66年—公元70年 / 216

第二部分 异教 / 225
14 埃利亚·卡皮托利纳 公元70年—公元312年 / 227

第三部分 基督教 / 251
15 拜占庭的盛世 公元312年—公元518年 / 253
16 拜占庭的衰落:波斯入侵 公元518年—公元630年 / 280

第四部分 伊斯兰教 / 295
17 阿拉伯的征服 公元630年—公元660年 / 297
18 倭马亚王朝:圣殿的修复 公元660年—公元750年 / 315
19 阿拔斯王朝:遥远的主人们 公元750年—公元969年 / 334
20 法蒂玛王朝:宽容与疯狂 公元969年—公元1099年 / 342

第五部分 十字军东征 / 363
21 大屠杀 公元1099年 / 365
22 十字军国家的兴起 公元1100年—公元1131年 / 381
23 十字军国家的黄金时代 公元1131年—公元1142年 / 390
24 僵局 公元1142年—公元1174年 / 411
25 麻风病国王 公元1174年—公元1187年 / 427
26 萨拉丁 公元1187年—公元1189年 / 437
27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萨拉丁和理查 公元1189年—公元1193年 / 456
28 萨拉丁王朝 公元1193年—公元1250年 / 467

第六部分 马穆鲁克 / 485
29 从奴隶到苏丹 公元1250年—公元1339年 / 487
30 马穆鲁克的衰落 公元1399年—公元1517年 / 501

第七部分 奥斯曼 / 513
31 苏莱曼的伟业 公元1517年—公元1550年 / 515
32 神秘主义者和弥赛亚 公元1550年—公元1705年 / 520
33 诸家族 公元1705年—公元1799年 / 544

第八部分 帝国 / 555
34 圣地的拿破仑 公元1799年—公元1806年 / 557
35 新浪漫主义:夏多布里昂和迪斯累利 公元1806年—公元1830年 / 565
36 阿尔巴尼亚人的征服 公元1830年—公元1840年 / 580
37 福音派传教士 公元1840年—公元1855年 / 589
38 新城市 公元1855年—公元1860年 / 624
39 新宗教 公元1860年—公元1870年 / 632
40 阿拉伯之城,帝国之都 公元1870年—公元1880年 / 644
41 俄国人 公元1880年—公元1898年 / 660

第九部分 犹太复国主义 / 667
42 德国皇帝 公元1898年—公元1905年 / 669
43 耶路撒冷的乌得琴演奏者 公元1905年—公元1914年 / 687
44 世界大战 公元1914年—公元1916年 / 710
45 阿拉伯起义,《贝尔福宣言》 公元1916年—公元1917年 / 724
46 圣诞礼物 公元1917年—公元1919年 / 750
47 战胜国和战利品 公元1919年—公元1920年 / 770
48 英国的委任统治 公元1920年—公元1936年 / 784
49 阿拉伯起义 公元1936年—公元1945年 / 808
50 肮脏的战争 公元1945年—公元1947年 / 831
51 犹太人的独立,阿拉伯人的大灾难 公元1948年—公元1951年 / 858
52 分隔 公元1951年—公元1967年 / 873
53 六日战争 公元1967年 / 885
54 21世纪 / 902

后记 今晨 / 951

附录 / 963

致谢 / 984

译后记 / 995


短评

  • Effy 2019-10-31

    西蒙·蒙蒂菲奥里的野心与勤奋在这本书里显露无疑。数千人物出场,光搜集、整理和选择资料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保持客观、中立,既是致学的严谨,也是胸怀的宽广、包容。写耶路撒冷的作品长长短短、千千万万,但这一部幅度之宽广,是不可替代的。或许有读者觉得它太琐碎、太猎奇,但它也是认识天上之城、地上之城的视角,历史就是有这些故事交织而成的。看了前言就已被折服,功力尽显;更期待作者9月初更新的第... 西蒙·蒙蒂菲奥里的野心与勤奋在这本书里显露无疑。数千人物出场,光搜集、整理和选择资料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保持客观、中立,既是致学的严谨,也是胸怀的宽广、包容。写耶路撒冷的作品长长短短、千千万万,但这一部幅度之宽广,是不可替代的。或许有读者觉得它太琐碎、太猎奇,但它也是认识天上之城、地上之城的视角,历史就是有这些故事交织而成的。看了前言就已被折服,功力尽显;更期待作者9月初更新的第54张。 (展开)

    书评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