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养孩子,你真的不用那么焦虑
大家好,我是年糕妈妈李丹阳。
我第一次怀孕是在2013年,那时候特别流行用食物给孩子当小名。
于是,还在肚子里的宝宝,被我取名为“年糕”。
年糕出生时6斤7两,软软糯糯的样子没有辜负他的名字。
从此,我成了个全职妈妈,一个人在家带娃。
孩子出生第一年的所有辛苦、眼泪和无数个不眠夜晚的煎熬,看着小婴儿成长时难以言喻的满足,只要身为家长,都知道那种滋味。
而我唯一的不同,是多做了一件事。
2014年秋天,年糕5个月大的时候,受妈妈群里闺密好友们怂恿,我注册了一个叫作“年糕妈妈”的微信公众号,从解决小宝宝吃奶、睡觉、黄疸、湿疹等各种问题开始写,普及我作为一个医学生所能翻阅查找到的有效方法。
到今天,“年糕妈妈”的微信和全媒体育儿内容矩阵,已经有2000万家长关注。而我,也和所有的年轻父母一样,在熬过那段关注孩子吃喝拉撒睡的阶段,气都还没喘匀时,发现——
新的挑战来了。
孩子在长大,从一个只会啼哭吃奶的小家伙,变成了有情绪、有思想、有个性的小人儿。
随之而来的育儿问题,不再像发烧该咋办、湿疹能吃啥那样,能找到一个标准答案。
隔代育儿带来的观念冲突、教育竞赛引发的攀比焦虑、家庭和事业难以平衡的身份焦虑,还有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全新的生活方式带来的育儿挑战……
对这一届家长,尤其是妈妈们来说,养儿育女这件事,好像从没有像今天这么难。
2018年夏天,我花了一个月时间准备一场以“亲子关系”为主题的线下巡讲,把我关于亲子关系的实践和思考带给妈妈们。
当我和大家面对面交流时,有几个妈妈让人印象深刻,她们的焦虑几乎在所有妈妈身上都会出现。
A妈妈说:我家小孩总是乱发脾气、不听话、不配合……虽然我也知道对孩子要平等、尊重、善于倾听,但我老公是个暴脾气,根本静不下心来和儿子交流,一着急就用打来解决问题,甚至说这个孩子要“报废重造”。
面对她的问题,我只能建议:没有一个小孩是天然听话的,而孩子的问题都是“打”出来的。如果家长不能正视自己,教育孩子就无从谈起。
和育儿有点粗暴的A妈妈比,B妈妈和C妈妈堪称优秀。
B妈妈健身、工作、育儿各方面都对自己要求很高;C妈妈从怀孕起就开始学习各种理论,立志要在孩子半岁前看完所有育儿书。
即使这样,她俩还是焦虑得一塌糊涂。
B妈妈说:儿子明明在幼儿园很懂事能干,为啥回到家就各种作,还是一副小孩的样子?
C妈妈连儿子吃个饭都急得不知该怎么办:“你看他吃饭总是吃这么一点”“营养跟不上抵抗力又不太好”“怎么这么让人不省心”……
其实孩子都很好,问题在于:她们给孩子的关注太多了!
有个成语叫“一叶障目”。孩子的问题就像眼前的叶子,如果只盯着它,再小的缺点也会被无限放大;把这片叶子拿开,你会发现比起青翠蓬勃的小树,这片有瑕疵的叶子多么微不足道。
很明显,这两个妈妈需要解决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自己的心态。
对了,还有D妈妈说:我出门上班,孩子都是小手一挥说再见。她为此很忐忑:听说别人家小孩都是哭着喊着不让妈妈出门的,我家孩子这没心没肺的样子,是我没把孩子带好吗?
可是,这明明就是孩子安全感充足的好现象啊!亲子关系越稳定,孩子越平静。这个妈妈已经做得很好了,却还怀疑自己做得不够。
从这四个妈妈的身上,你是不是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这四个妈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妈妈”这个身份非常焦虑。
其实我也一样,总会有着这样那样的担心。
我对孩子够不够好?我为他做的够不够多?
上班累到爬不起来,还会为不能给孩子准备早餐觉得抱歉;小孩打了两个喷嚏,就责怪自己粗心,白天出门忘了给他多带件衣服。
外界的标准、自我的评价、孩子的反应……任何一点小事都能让当妈的拧巴起来。
我们生了个孩子,却把自己变成了人质。
该怎么摆脱这种焦虑?我觉得,根源就是要想清楚,妈妈对于孩子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妈妈为孩子能做的最好的事又是什么?
操心孩子吃啥穿啥、焦虑他将来上什么学校,甚至盯着他写作业,这是孩子想要的吗?这就是好妈妈所能做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