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意义上的编排设计是在20 世纪20 至30 年代早期设计理论和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 世纪的马拉梅(Mallarmé)、阿蒂尔· 兰波(Rimbaud)以及 20 世纪初的纪尧姆· 阿波里奈(Apollinaire)不仅让人们对字体编排的内在可能性产生崭新理解而铺垫出了一条新路,而且还通过实验将人们从固有的偏见和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后来的理论家和实践者获得开创性成就奠定了基础。这些杰出的先驱者包括了瓦尔特· 德克赛尔(Walter Dexel)、埃尔· 利西茨基(El Lissitzky)、库尔特· 施维特斯(Kurt Schwitters)、扬· 奇肖尔德(Jan Tschichold)、保罗· 伦纳(Paul Renner)、拉斯洛· 莫霍利–瑙吉(LászlóMoholy-Nagy)、 约斯特· 施密特(Joost Schmidt)等等人为那些过分死板的字体编排赋予了新的活力。扬· 奇肖尔德在其《新字体排印》(Die neue Typografie,1928)一书中创建出了现代、客观的字体编排规则,满足了时代的需求。
我们要特别感谢那些能从客观功能出发来进行字体排印和平面设计的大师们,是他们在视觉传达领域中发展出了一套富有规则的系统。早在20 世纪20 年代的德国、荷兰、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等国,字体排印、平面设计和摄影领域就倡导用客观的态度来构思作品,并通过一种严格的规则来实现设计。
如我们所知,网格作为一种控制形式的法则,仍然还有许多可以发展的空间。但针对网格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在排版中尽可能地利用版面中的资源来达到秩序和经济的最大可能性。本书中所提到的网格原理是在二战后的瑞士得到发展和应用的。在20 世纪40 年代后期,第一次出现了使用网格作为辅助设计的印刷作品。这种新趋势具体表现在设计师严格地遵守设计原理来编排文本和插图1,统一所有页面的结构,并坚持客观的态度来呈现内容。
本人曾在《平面艺术家及其设计问题》(The Graphic Artistand his Design Problems,1961)一书中第一次以图文形式简短地谈到了网格系统。在书中名为《网格在广告、图录和展示中的辅助作用》的文章中,介绍了网格设计的原理和应用方式,并列举了28 个应用网格设计的案例。
随后在商业周刊中也有不少文章时不时地提到怎样处理网格的问题,但是没有一本书详细和完整地描述过网格的应用和结构,并告诉大家怎样去学习网格的知识。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此书想尝试填补这个空白。
最后,本人非常感谢出版商为出版这本书而做出的努力,还有那些允许我使用他们作品的设计师们,另外还有我的助理乌尔苏拉· 默特莉小姐(Ursula M?tteli),感谢她的帮助以及她为本书绘制的插图作品。
外部记忆装置 2016-12-20
能弄对马拉美和阿波利奈尔的译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