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第1章 总论 1
1.1 概述 1
1.2 战略地位 1
1.2.1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2
1.2.2 实现“双碳”目标、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体系的重要力量 3
1.2.3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科技保障 4
1.2.4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需求 4
1.2.5 应对全球化挑战与合作的战略科技保障 6
1.3 学科体系 7
1.3.1 学科分支 7
1.3.2 内涵与作用 7
1.4 基金资助现状 10
1.4.1 面上、青年和地区项目 11
1.4.2 重大项目 14
1.4.3 重点类项目 18
1.4.4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6
1.4.5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9
1.4.6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31
1.4.7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32
1.5 基金支持原则 33
1.6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科资助导向 36
参考文献 37
第2章 建筑学 38
2.1 学科内涵与应用背景 38
2.1.1 概述 38
2.1.2 学科内涵 39
2.1.3 前沿背景与动机演变 42
2.1.4 机遇与挑战 43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4
2.2.1 设计理论与方法 44
2.2.2 建筑技术科学 47
2.2.3 数字设计 49
2.2.4 建筑历史与理论 51
2.2.5 建筑遗产 55
2.2.6 学科交叉与拓展 59
2.2.7 学科发展与比较分析 64
2.3 学科发展布局与科学问题 69
2.3.1 设计理论与方法 69
2.3.2 建筑技术科学 72
2.3.3 数字设计 73
2.3.4 建筑历史与理论 75
2.3.5 建筑遗产 77
2.4 优先发展领域 81
2.4.1 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81
2.4.2 跨学科交叉优先发展领域 84
2.4.3 国际合作优先发展领域 86
参考文献 87
第3章 城乡规划学与风景园林学 90
3.1 学科内涵与应用背景 90
3.1.1 概述 90
3.1.2 学科内涵 90
3.1.3 前沿背景与动机演变 91
3.1.4 机遇与挑战 91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91
3.2.1 城乡规划 91
3.2.2 区域规划 95
3.2.3 城市设计与更新 99
3.2.4 城市历史与遗产 107
3.2.5 城乡景观规划设计与历史理论 112
3.2.6 蓝绿基础设施与生态修复 114
3.2.7 学科交叉与拓展 122
3.2.8 学科发展与比较分析 124
3.3 学科发展布局与科学问题 133
3.3.1 城乡规划 133
3.3.2 区域规划 134
3.3.3 城市设计与更新 135
3.3.4 城市历史与遗产 139
3.3.5 城乡景观规划设计与历史理论 143
3.3.6 蓝绿基础设施与生态修复 145
3.3.7 学科交叉与拓展 146
3.4 优先发展领域 147
3.4.1 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147
3.4.2 跨学科交叉优先发展领域 150
3.4.3 国际合作优先发展领域 151
参考文献 152
第4章 建筑物理 155
4.1 学科内涵与应用背景 155
4.1.1 概述 155
4.1.2 学科内涵 157
4.1.3 前沿背景与动机演变 161
4.1.4 机遇与挑战 164
4.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67
4.2.1 建筑热环境 167
4.2.2 建筑能耗与能源系统 177
4.2.3 室内空气品质 183
4.2.4 建筑光环境 186
4.2.5 建筑声环境 189
4.2.6 学科交叉与拓展 193
4.2.7 学科发展与比较分析 194
4.3 学科发展布局与科学问题 198
4.3.1 建筑热环境 198
4.3.2 建筑能耗与能源系统 202
4.3.3 室内空气品质 206
4.3.4 建筑光环境 207
4.3.5 建筑声环境 211
4.3.6 学科交叉与拓展 215
4.4 优先发展领域 218
4.4.1 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218
4.4.2 跨学科交叉优先发展领域 221
4.4.3 国际合作优先发展领域 223
参考文献 226
第5章 结构工程 231
5.1 学科内涵与应用背景 231
5.1.1 概述 231
5.1.2 学科内涵 233
5.1.3 前沿背景与动机演变 237
5.1.4 机遇与挑战 240
5.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45
5.2.1 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 245
5.2.2 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 248
5.2.3 预应力结构 250
5.2.4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 252
5.2.5 空间结构 254
5.2.6 桥梁结构 256
5.2.7 学科交叉与拓展 258
5.2.8 学科发展与比较分析 261
5.3 学科发展布局与科学问题 268
5.3.1 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 268
5.3.2 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 269
5.3.3 预应力结构 271
5.3.4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 272
5.3.5 空间结构 274
5.3.6 桥梁结构 275
5.3.7 学科交叉与拓展 277
5.4 优先发展领域 280
5.4.1 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280
5.4.2 跨学科交叉优先发展领域 283
5.4.3 国际合作优先发展领域 285
参考文献 286
第6章 工程材料 294
6.1 学科内涵与应用背景 294
6.1.1 概述 294
6.1.2 学科内涵 295
6.1.3 前沿背景与动机演变 299
6.1.4 机遇与挑战 299
6.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00
6.2.1 混凝土、低碳混凝土 300
6.2.2 特种混凝土、智能混凝土 304
6.2.3 建筑金属材料 308
6.2.4 复合材料、其他工程材料 313
6.2.5 学科交叉与拓展 317
6.2.6 学科发展与比较分析 319
6.3 学科发展布局与科学问题 327
6.3.1 混凝土、低碳混凝土 327
6.3.2 特种混凝土、智能混凝土 329
6.3.3 建筑金属材料 332
6.3.4 复合材料、其他工程材料 334
6.3.5 学科交叉与拓展 337
6.4 优先发展领域 340
6.4.1 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340
6.4.2 跨学科交叉优先发展领域 341
6.4.3 国际合作优先发展领域 342
参考文献 343
第7章 工程建造与服役 347
7.1 学科内涵与应用背景 347
7.1.1 概述 347
7.1.2 学科内涵 348
7.1.3 前沿背景与动机演变 352
7.1.4 机遇与挑战 353
7.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55
7.2.1 结构健康监测与检测 355
7.2.2 振动控制 358
7.2.3 加固与性能提升 362
7.2.4 工程建造与管理 366
7.2.5 学科交叉与拓展 369
7.2.6 学科发展与比较分析 373
7.3 学科发展布局与科学问题 385
7.3.1 结构健康监测与检测 385
7.3.2 振动控制 387
7.3.3 加固与性能提升 389
7.3.4 工程建造与管理 391
7.3.5 学科交叉与拓展 393
7.4 优先发展领域 395
7.4.1 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395
7.4.2 跨学科交叉优先发展领域 398
7.4.3 国际合作优先发展领域 399
参考文献 400
第8章 岩土与基础工程 410
8.1 学科内涵与应用背景 410
8.1.1 概述 410
8.1.2 学科内涵 411
8.1.3 前沿背景与动机演变 414
8.1.4 机遇与挑战 416
8.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17
8.2.1 岩土工程性质 418
8.2.2 地基处理 420
8.2.3 基础工程 422
8.2.4 环境岩土工程 424
8.2.5 岩土工程减灾与智能化 426
8.2.6 学科交叉与拓展 428
8.2.7 学科发展与比较分析 431
8.3 学科发展布局与科学问题 436
8.3.1 岩土工程性质 436
8.3.2 地基处理 439
8.3.3 基础工程 441
8.3.4 环境岩土工程 443
8.3.5 岩土工程减灾与智能化 445
8.3.6 学科交叉与拓展 448
8.4 优先发展领域 451
8.4.1 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451
8.4.2 跨学科交叉优先发展领域 454
8.4.3 国际合作优先发展领域 456
参考文献 458
第9章 地下与隧道工程 466
9.1 学科内涵与应用背景 466
9.1.1 概述 466
9.1.2 学科内涵 467
9.1.3 前沿背景与动机演变 470
9.1.4 机遇与挑战 472
9.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73
9.2.1 地下与隧道工程结构 473
9.2.2 地质预报与围岩感知 474
9.2.3 耐久性与韧性提升 478
9.2.4 运营安全与防灾减灾 481
9.2.5 智能建造与运维 483
9.2.6 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484
9.2.7 学科交叉与拓展 491
9.2.8 学科发展与比较分析 495
9.3 学科发展布局与科学问题 504
9.3.1 地下与隧道工程结构 504
9.3.2 地质预报与围岩感知 505
9.3.3 耐久性与韧性提升 507
9.3.4 运营安全与防灾减灾 509
9.3.5 智能建造与运维 510
9.3.6 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512
9.3.7 学科交叉与拓展 516
9.4 优先发展领域 523
9.4.1 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523
9.4.2 跨学科交叉优先发展领域 524
9.4.3 国际合作优先发展领域 526
参考文献 527
第10章 道路与轨道工程 531
10.1 学科内涵与应用背景 531
10.1.1 概述 531
10.1.2 学科内涵 533
10.1.3 前沿背景与动机演变 538
10.1.4 机遇与挑战 540
10.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542
10.2.1 路基工程 542
10.2.2 路面工程 544
10.2.3 路面损伤与修复 546
10.2.4 轨道工程 547
10.2.5 道路与轨
前言
第1章 总论 1
1.1 概述 1
1.2 战略地位 1
1.2.1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2
1.2.2 实现“双碳”目标、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体系的重要力量 3
1.2.3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科技保障 4
1.2.4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需求 4
1.2.5 应对全球化挑战与合作的战略科技保障 6
1.3 学科体系 7
1.3.1 学科分支 7
1.3.2 内涵与作用 7
1.4 基金资助现状 10
1.4.1 面上、青年和地区项目 11
1.4.2 重大项目 14
1.4.3 重点类项目 18
1.4.4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6
1.4.5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9
1.4.6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31
1.4.7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32
1.5 基金支持原则 33
1.6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科资助导向 36
参考文献 37
第2章 建筑学 38
2.1 学科内涵与应用背景 38
2.1.1 概述 38
2.1.2 学科内涵 39
2.1.3 前沿背景与动机演变 42
2.1.4 机遇与挑战 43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4
2.2.1 设计理论与方法 44
2.2.2 建筑技术科学 47
2.2.3 数字设计 49
2.2.4 建筑历史与理论 51
2.2.5 建筑遗产 55
2.2.6 学科交叉与拓展 59
2.2.7 学科发展与比较分析 64
2.3 学科发展布局与科学问题 69
2.3.1 设计理论与方法 69
2.3.2 建筑技术科学 72
2.3.3 数字设计 73
2.3.4 建筑历史与理论 75
2.3.5 建筑遗产 77
2.4 优先发展领域 81
2.4.1 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81
2.4.2 跨学科交叉优先发展领域 84
2.4.3 国际合作优先发展领域 86
参考文献 87
第3章 城乡规划学与风景园林学 90
3.1 学科内涵与应用背景 90
3.1.1 概述 90
3.1.2 学科内涵 90
3.1.3 前沿背景与动机演变 91
3.1.4 机遇与挑战 91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91
3.2.1 城乡规划 91
3.2.2 区域规划 95
3.2.3 城市设计与更新 99
3.2.4 城市历史与遗产 107
3.2.5 城乡景观规划设计与历史理论 112
3.2.6 蓝绿基础设施与生态修复 114
3.2.7 学科交叉与拓展 122
3.2.8 学科发展与比较分析 124
3.3 学科发展布局与科学问题 133
3.3.1 城乡规划 133
3.3.2 区域规划 134
3.3.3 城市设计与更新 135
3.3.4 城市历史与遗产 139
3.3.5 城乡景观规划设计与历史理论 143
3.3.6 蓝绿基础设施与生态修复 145
3.3.7 学科交叉与拓展 146
3.4 优先发展领域 147
3.4.1 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147
3.4.2 跨学科交叉优先发展领域 150
3.4.3 国际合作优先发展领域 151
参考文献 152
第4章 建筑物理 155
4.1 学科内涵与应用背景 155
4.1.1 概述 155
4.1.2 学科内涵 157
4.1.3 前沿背景与动机演变 161
4.1.4 机遇与挑战 164
4.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67
4.2.1 建筑热环境 167
4.2.2 建筑能耗与能源系统 177
4.2.3 室内空气品质 183
4.2.4 建筑光环境 186
4.2.5 建筑声环境 189
4.2.6 学科交叉与拓展 193
4.2.7 学科发展与比较分析 194
4.3 学科发展布局与科学问题 198
4.3.1 建筑热环境 198
4.3.2 建筑能耗与能源系统 202
4.3.3 室内空气品质 206
4.3.4 建筑光环境 207
4.3.5 建筑声环境 211
4.3.6 学科交叉与拓展 215
4.4 优先发展领域 218
4.4.1 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218
4.4.2 跨学科交叉优先发展领域 221
4.4.3 国际合作优先发展领域 223
参考文献 226
第5章 结构工程 231
5.1 学科内涵与应用背景 231
5.1.1 概述 231
5.1.2 学科内涵 233
5.1.3 前沿背景与动机演变 237
5.1.4 机遇与挑战 240
5.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45
5.2.1 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 245
5.2.2 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 248
5.2.3 预应力结构 250
5.2.4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 252
5.2.5 空间结构 254
5.2.6 桥梁结构 256
5.2.7 学科交叉与拓展 258
5.2.8 学科发展与比较分析 261
5.3 学科发展布局与科学问题 268
5.3.1 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 268
5.3.2 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 269
5.3.3 预应力结构 271
5.3.4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 272
5.3.5 空间结构 274
5.3.6 桥梁结构 275
5.3.7 学科交叉与拓展 277
5.4 优先发展领域 280
5.4.1 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280
5.4.2 跨学科交叉优先发展领域 283
5.4.3 国际合作优先发展领域 285
参考文献 286
第6章 工程材料 294
6.1 学科内涵与应用背景 294
6.1.1 概述 294
6.1.2 学科内涵 295
6.1.3 前沿背景与动机演变 299
6.1.4 机遇与挑战 299
6.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00
6.2.1 混凝土、低碳混凝土 300
6.2.2 特种混凝土、智能混凝土 304
6.2.3 建筑金属材料 308
6.2.4 复合材料、其他工程材料 313
6.2.5 学科交叉与拓展 317
6.2.6 学科发展与比较分析 319
6.3 学科发展布局与科学问题 327
6.3.1 混凝土、低碳混凝土 327
6.3.2 特种混凝土、智能混凝土 329
6.3.3 建筑金属材料 332
6.3.4 复合材料、其他工程材料 334
6.3.5 学科交叉与拓展 337
6.4 优先发展领域 340
6.4.1 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340
6.4.2 跨学科交叉优先发展领域 341
6.4.3 国际合作优先发展领域 342
参考文献 343
第7章 工程建造与服役 347
7.1 学科内涵与应用背景 347
7.1.1 概述 347
7.1.2 学科内涵 348
7.1.3 前沿背景与动机演变 352
7.1.4 机遇与挑战 353
7.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55
7.2.1 结构健康监测与检测 355
7.2.2 振动控制 358
7.2.3 加固与性能提升 362
7.2.4 工程建造与管理 366
7.2.5 学科交叉与拓展 369
7.2.6 学科发展与比较分析 373
7.3 学科发展布局与科学问题 385
7.3.1 结构健康监测与检测 385
7.3.2 振动控制 387
7.3.3 加固与性能提升 389
7.3.4 工程建造与管理 391
7.3.5 学科交叉与拓展 393
7.4 优先发展领域 395
7.4.1 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395
7.4.2 跨学科交叉优先发展领域 398
7.4.3 国际合作优先发展领域 399
参考文献 400
第8章 岩土与基础工程 410
8.1 学科内涵与应用背景 410
8.1.1 概述 410
8.1.2 学科内涵 411
8.1.3 前沿背景与动机演变 414
8.1.4 机遇与挑战 416
8.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17
8.2.1 岩土工程性质 418
8.2.2 地基处理 420
8.2.3 基础工程 422
8.2.4 环境岩土工程 424
8.2.5 岩土工程减灾与智能化 426
8.2.6 学科交叉与拓展 428
8.2.7 学科发展与比较分析 431
8.3 学科发展布局与科学问题 436
8.3.1 岩土工程性质 436
8.3.2 地基处理 439
8.3.3 基础工程 441
8.3.4 环境岩土工程 443
8.3.5 岩土工程减灾与智能化 445
8.3.6 学科交叉与拓展 448
8.4 优先发展领域 451
8.4.1 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451
8.4.2 跨学科交叉优先发展领域 454
8.4.3 国际合作优先发展领域 456
参考文献 458
第9章 地下与隧道工程 466
9.1 学科内涵与应用背景 466
9.1.1 概述 466
9.1.2 学科内涵 467
9.1.3 前沿背景与动机演变 470
9.1.4 机遇与挑战 472
9.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73
9.2.1 地下与隧道工程结构 473
9.2.2 地质预报与围岩感知 474
9.2.3 耐久性与韧性提升 478
9.2.4 运营安全与防灾减灾 481
9.2.5 智能建造与运维 483
9.2.6 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484
9.2.7 学科交叉与拓展 491
9.2.8 学科发展与比较分析 495
9.3 学科发展布局与科学问题 504
9.3.1 地下与隧道工程结构 504
9.3.2 地质预报与围岩感知 505
9.3.3 耐久性与韧性提升 507
9.3.4 运营安全与防灾减灾 509
9.3.5 智能建造与运维 510
9.3.6 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512
9.3.7 学科交叉与拓展 516
9.4 优先发展领域 523
9.4.1 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523
9.4.2 跨学科交叉优先发展领域 524
9.4.3 国际合作优先发展领域 526
参考文献 527
第10章 道路与轨道工程 531
10.1 学科内涵与应用背景 531
10.1.1 概述 531
10.1.2 学科内涵 533
10.1.3 前沿背景与动机演变 538
10.1.4 机遇与挑战 540
10.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542
10.2.1 路基工程 542
10.2.2 路面工程 544
10.2.3 路面损伤与修复 546
10.2.4 轨道工程 547
10.2.5 道路与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