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现阶段至少有5种不同的芯粒(chiplet)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方法,分别是:
1)芯片分区与异质集成(由成本和技术优化驱动);
2)芯片切分与异质集成(由成本和半导体制造良率驱动);
3)基于积层封装基板上薄膜布线层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2.1D IC集成);
4)基于无硅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TSV)转接板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2.3D IC集成);
5)基于TSV转接板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2.5D、3D IC集成)。
在芯片分区与异质集成中,例如带有逻辑(logic)和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功能的SoC,被按功能划分为逻辑芯粒和I/O芯粒。这些芯粒可以通过前道芯片-晶圆(chip-on-wafer,CoW)或晶圆-晶圆(wafer-on-wafer,WoW)工艺完成堆叠(集成),然后采用异质集成技术将其组装(集成)在单个封装体的相同基板上。应该强调的是,前道工艺芯粒集成能获得更小的封装面积和更好的电气性能,不过这不是必需的。
在芯片切分与异质集成中,如逻辑芯片等SoC被切分为更小的芯粒,如逻辑1、逻辑2和逻辑3。然后通过前道CoW或WoW工艺方法进行集成(堆叠),再用异质集成技术将这些芯粒组装在单个封装体的相同基板上。同样地,芯粒的前道集成工艺也不是必需的。
在基于积层封装基板上薄膜布线层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中,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逻辑芯片、高带宽存储器(high bandwidth memory,HBM)等SoC是由含薄膜布线层的积层封装基板支撑的,其发展是由高密度、高性能应用场景中的性能、封装外形等因素所驱动的。
在基于无TSV转接板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中,例如CPU、逻辑芯片、HBM等SoC是由精细金属线宽(L)/线距(S)的再布线层(redistribution layer,RDL)基板(有机转接板)所支撑的,随后再安装在积层封装基板上,其发展也是由高密度、高性能应用场景中的性能、封装外形等因素所驱动的。
在基于TSV转接板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中,例如CPU、逻辑芯片、HBM等SoC是由无源(2.5D)或有源(3D)TSV转接板支撑的,随后再安装在积层封装基板上,其发展是由极高密度、极高性能应用场景中的性能、封装外形等因素所驱动的。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将看到更多、更高水平的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技术,有望在提高良率、降低成本、缩短面市时间、提升性能、改善封装外形、降低功耗等方面获得进一步的优化。然而对于大多数工程师、管理者、科学家和研究者而言,这些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方法尚未被深刻理解。因此,目前无论是工业界还是学术界,都急需一本能对当前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技术进行全面讲解的书籍。《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能快速学会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通过阅读本书,还可以学习到在做系统层面决策时所必需的折中本质。
《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共分为6章,它们分别是:①先进封装技术前沿;②芯片分区异质集成和芯片切分异质集成;③基于TSV转接板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④基于无TSV转接板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⑤芯粒间的横向通信;⑥铜-铜混合键合。
第1章介绍了半导体先进封装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技术趋势。按照互连密度和电学性能,将先进封装技术分为2D、2.1D、2.3D、2.5D和3D IC集成,并分别进行了描述和讨论。同时也介绍了扇入型封装技术,例如6面模塑的晶圆级芯片尺寸封装(wafer-level chip-scale package,WLCSP)及其与常规WLCSP的对比。还介绍了扇出型封装技术,例如先上晶且面朝上(chip-first with die face-up)、先上晶且面朝下(chip-first with die face-down)、后上晶(chip-last)等技术及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第2章介绍了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特别是芯片分区异质集成以及芯片切分异质集成。重点介绍了它们的优点和缺点、设计、材料、工艺以及典型实例。本章首先将简要介绍SoC以及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在芯粒异质集成方面所做的努力。
第3章介绍了基于无源/有源TSV转接板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技术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基于TSV转接板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技术的定义、分类、优点、缺点、挑战(机遇)以及多个典型实例。此外,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4章介绍了基于无TSV转接板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技术(2.3D IC集成)的最新进展。也介绍了2.3D IC集成(有机转接板)的一些挑战(机遇)。此外,对2.3D IC集成技术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将介绍有机转接板的低损耗介电材料的特性。本章一开始还将简要介绍一些扇出型封装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最新进展。
第5章介绍了芯粒间的横向通信(桥连)技术。本章将介绍各种不同的桥连技术,包括嵌入在积层封装基板和扇出型封装的环氧模塑料(epoxy molding compound,EMC)中的刚性桥,以及其他应用场景下的柔性桥。本章还将简要介绍UCIe的相关内容。
第6章介绍了铜-铜混合键合的最新进展和技术趋势。重点介绍了铜-铜无凸点混合键合的定义、类型、优点、缺点、挑战(机遇)以及典型实例。此外,也会提出一些建议。本章首先将简要介绍直接铜-铜热压键合(thermocompression bonding,TCB)和直接SiO2-SiO2热压键合。
《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面向的主要对象是以下三类专业人员:①已经活跃在或者准备从事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②在实际生产中遇到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技术方面的问题并想要理解和学习更多解决问题方法的技术人员;③希望为产品选择一个可靠的、创新的、高性能的、高密度的、低功耗的以及高性价比的封装方法的专业人士。《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同样也可以作为有志成为我们电子行业、光电行业未来的领导者、科学家以及工程师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科书。
我希望在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技术发展前所未有的今天,当各位在面临挑战性难题的时候,《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可以为各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我也希望它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技术有关的研发工作,为我们提供更多技术全面的产品。当机构或企业掌握了如何为他们的产品规划并实现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的方法,他们将有望在电子和光电子产业尽享成本、性能、功能、密度、功率、带宽、品质、尺寸以及重量多方面性能提升所带来的收益。我十分憧憬本书所提供的内容可以帮助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技术的发展破除障碍,避免无效的投入,缩短设计、材料、工艺和制造的研发周期。
John H.Lau
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罗奥图